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这种由蚊媒传播的疾病引发了公众对防蚊工作的高度关注。随着夏季蚊虫活跃度上升,市区各大商场、超市的驱蚊产品销量明显增加,从传统蚊香到新型驱蚊液,各种防蚊用品琳琅满目。市人民医院医生李天星提醒,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市民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蚊措施,并了解自身是否属于蚊虫“偏爱”的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护。
认识基孔肯雅热:不只是“弯腰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意为“弯腰”,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这种疾病最早在非洲被发现,2000年后开始在美洲大规模流行。
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主要媒介。值得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病毒,但感染者若被蚊虫叮咬,就可能使蚊虫携带病毒并继续传播给其他人。从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到出现症状,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不超过12天。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具有三大特征:
-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发热可能呈现双峰特征,即退热后再次发热
- 剧烈关节痛:主要影响手指、腕关节和踝关节等小关节,疼痛程度剧烈,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走或抓握物品
皮疹:发热2-3天后可能出现皮疹
尽管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在1-2周内逐渐缓解,但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可能经历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的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较低,但对老年人、幼儿和慢性病患者威胁较大,可能引发基础疾病加重。
蚊子最爱叮咬哪类人?
蚊子选择叮咬对象并非随机,而是受到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风险,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1、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人群更易吸引蚊子。蚊子能够探测到50米外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因此新陈代谢旺盛、呼吸频率快的人往往成为目标。这解释了为何孕妇、体重较大者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的人更容易被叮咬。孕妇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比平常多21%,同时体温较高,这使她们在蚊虫眼中更具吸引力。
2、体温较高和容易出汗的人也备受蚊子“青睐”。汗液中的乳酸、尿酸和氨等化学物质对蚊子有强烈的吸引作用。剧烈运动后,人体乳酸生成增加,体温上升,皮肤表面残留的汗液使其成为蚊子的理想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傍晚户外运动后常会遭受更多蚊虫叮咬。
3、深色衣物穿着者风险更高。蚊子具有趋暗的习性,深色衣服(尤其是黑色、深蓝色和红色)不仅更吸热,使人体温略升,而且在视觉上也更易被蚊子发现。实验显示,穿着深色衣服的人比穿浅色衣服者吸引更多蚊子。
4、饮酒人群,特别是啤酒饮用者,被叮咬几率增加。饮酒会导致体温升高和汗液成分变化,一项研究发现,饮用一瓶啤酒可使蚊子叮咬风险提升15%。这可能是由于酒精提高了体温和汗液中的乙醇含量。
5、遗传因素也在蚊虫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约20%的人由于遗传原因特别容易吸引蚊子,这类人皮肤可能天然分泌某些吸引蚊子的化学物质。相反,少数幸运者则天生具有"防蚊体质",其体味中含有蚊子不喜欢的成分。
了解这些吸引蚊子的因素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运动后及时洗澡更衣、选择浅色宽松衣物、在蚊虫活跃时段减少户外活动等。特别提醒的是,易感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需格外加强防护。
科学防蚊:从家庭到个人的全方位防护策略
面对基孔肯雅热的威胁,防蚊灭蚊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蚊媒防控需要从环境治理、物理防护和化学防护三个层面入手,建立立体防御体系。
1、环境治理是防蚊根本。伊蚊被称为“城市蚊子”,特别喜欢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繁殖,从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到闲置的盆罐、废旧轮胎,甚至是瓶盖大小的积水都足以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家庭防蚊首先要做好“清积水”工作,每周检查并清理阳台、厨房、卫生间等区域的积水容器。台风或大雨后的一周是清理积水的关键期,房檐排水槽、楼顶天台等容易忽视的部位也需定期检查。社区层面应配合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公共环境,清除卫生死角,从源头上减少蚊虫繁殖场所。
2、物理防护构筑第一道防线。家庭应安装纱门、纱窗,确保其完好无破损,这是阻隔蚊虫进入室内的基本措施。睡眠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卧室,可提供安全的全晚防护。外出时尽量选择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前往草丛、树荫、凉亭等蚊虫密集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北方省份也开始出现白纹伊蚊,因此非流行区居民也不可掉以轻心。
3、化学防护提供主动保护。市场上有多种驱蚊产品可供选择,包括驱蚊液、蚊香、防蚊灯等。使用驱蚊剂时,应选择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叶油等有效成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驱蚊液应涂抹于裸露的皮肤和衣物上,避免接触眼睛和嘴巴,儿童使用时需成人协助。蚊香和电蚊香片适合在通风良好的室内使用,睡觉前1-2小时点燃效果最佳。新型的智能蚊控系统利用多层诱蚊和风穴技术,可有效减少特定区域的蚊虫密度,适合庭院或大面积户外空间使用。
特殊人群防护与社区共治
在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特定人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和保护。这些群体不仅更容易受到蚊虫叮咬,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也更高,因此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防护措施。
1、老年人群,尤其是65岁及以上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重点防护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同时可能存在的多种慢性疾病使得老年人在感染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建议老年人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居家时确保纱窗纱门完好,卧室使用蚊帐。
2、孕妇由于生理变化成为蚊虫特别“青睐”的对象,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孕妇防蚊应以物理屏障为主,如使用蚊帐、穿着浅色长袖衣物等。选择驱蚊产品时需谨慎,避免使用未经安全评估的化学制剂,必要时可咨询产科医生意见。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避免室内外积水。
3、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幼儿,皮肤薄嫩更易被蚊虫叮咬,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为儿童选择驱蚊产品时应注意浓度适宜,婴幼儿最好采用蚊帐等物理防护方式。
4、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等,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这类人群除做好常规防蚊措施外,更需注意管理基础疾病,保持良好身体状况以增强抵抗力。建议定期复查基础疾病,确保病情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