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进一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2023年度“阳江工匠”学习宣传活动。
活动自3月6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按照“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标准要求,综合政治合格、品德良好、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等方面考量,通过初审、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了冯康等10人为2023年“阳江工匠”学习宣传人物。
冯康
广东阳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豉酿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埋头专研豆豉生产“传统的标准化”
冯康出身于豆豉制作世家,一直从事研究产品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工作。在应用生物技术开发领域方面,在原来应用单一曲霉菌种的基础上,增加黄曲霉、纤维素霉等多种酶系共生制曲,实现工业化制曲,使阳江豆豉得到大规模生产;在优化豆豉的生产工艺控制方面,设计出全自动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实现了发酵房中温湿度自动检测和远程控制,从而使酶菌处在最佳的温度、湿度环境生长和分解,实现豆豉生产“传统的标准化”;在机械设备改造方面,开发设计出密封式晾晒系统和自动包装输送带等豆豉生产新装备,提高豆豉生产工业化水平,提高豆豉的风味和质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荣誉奖项
2022年获得三个实用新型专利:豆类清洗装置、恒温恒湿豆类发酵系统、豆类去霉加盐装置
2015年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2012年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汪伟
广东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长助理、工艺装备科科长
投身海上风电产业推动生产工艺创新
汪伟工作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积极推动公司创新发展工作,为打造海上风电贡献力量。在公司生产工艺创新方面多次提案并参与改进,有效促进产业提效、质量提升,仅在2022年就参与指导工艺设备创新改进项目达25项,单台提效百余小时,同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300余万元。他追求上进,为更好发挥工匠精神,审视工作缺陷改进,积极参加公司内外培训课程,并获得相关荣誉及资格证书。通过不断地打造团队能力,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向中国未来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奋进。
荣誉奖项
2022年获聘为阳江市消防专家组成员
2018—2022年获得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明阳之星奖等多项荣誉
林鸿亮 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技术质量部部长、研究院副院长
主导公司产品品质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林鸿亮为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拓展高端特殊用途不锈钢市场,主导开发了316Ti、精密带钢等一系列高端用途特材钢,并不断开发核电、海洋、汽车等领域不锈钢新品种,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致力于攻关重难点缺陷,主导公司产品通过PED、ASME、RCS、RoHS等多项认证及检测,产品品质位列行业第一梯队。积极推进公司科研创新工作,主导制定3项团体标准,申请和授权专利20项。主导完成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为公司减免所得税6000余万元,成功立项“核电用奥氏体不锈钢产品开发”等多个科技项目并获政府专项资金660万元。
荣誉奖项
2022年主导广青金属科技公司实验室通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成为粤西地区唯一一家获得“优秀”等级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2021年主导团队获得广东省生产力促进协会科技创新促进奖一等奖
2019 年入选“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胡锋 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总监、厨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技术创新让豆渣变废为宝
胡锋从事南派酱油酿造工艺的研发和生产近20年,在南派酱油生产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精通酱油生产工艺和技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解决酱油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让豆渣变废为宝,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至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广式与稀醪酱油酿造过程内源性危害物检控技术的应用示范》,已结题。
荣誉奖项
2022年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0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二等奖
2020年主持两项酱油新产品的开发,分别获得广东省食品行业名牌产品和岭南特色食品
2020年参与制定两项酱油团体标准《粤式原酿酱油》《粤式淡口酱油》
获得国家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
钟嘉良 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非遗复新与现代化流水线进行结合
钟嘉良拜师于王麻子第八代传承人史徐平,成为王麻子第九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麻子刀剪锻造技艺传承人。372年的锻造工艺,非遗复新,他将国家级非遗工艺与现代化流水线进行结合,对磨砂机、砂轮线等开刃机械进行定制和改造,使全系列产品锋利度均远超ISO国际标准。在质量技术上,他大胆创新,实现了工序自动化,成功研发设计适合空心柄焊接的数控设备,颠覆性改变了传统的刀具焊接工艺,提高了焊接工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降低了刀具制造成本。他还参与了《具有优异抗菌性能的马氏体不锈钢刀剪材料研发》等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
荣誉奖项
2020-2022年获得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
2021年入选广东省刀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9年《厨用刀具》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
敖健永
南方电网广东阳江供电局继电保护专责
确保继电保护及安自装置100%的正确动作
敖健永探索提高专业运维水平和效率的方法,以精湛的技术确保了管辖的继电保护及安自装置100%的正确动作,有力维护了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首创毫秒级故障判别新绝技,解决500千伏断路器偷跳事件故障原因查找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从保护动作报文着手,分析判断出110千伏断路器曾发生断口纵向击穿,以避免设备爆炸和大面积停电事故。规划设计阶段把好关,制定110千伏新能源经大容量升压变接入参数选取策略,提前防范系统和设备风险,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荣誉奖项
2021年获得广东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1年获得广东电网公司职创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021年获得广东电网公司成果转化应用奖一等奖
2019年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郭泽勇
市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市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组组长、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
研制双偏振雷达标定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
郭泽勇是一位深耕雷达气象科研、致力于为阳江防灾减灾的科技工作者。他在阳江大气探测基地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全波段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研制了双偏振雷达标定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此外,他还研发了阳江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系统,在强对流天气预报和抗旱救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在多次重大灾害天气中实现了“零死亡”。郭泽勇主编或参编出版了9部雷达著作。此外,他还申请或授权了5项国家专利,并参编了4项国家气象行业标准。
荣誉奖项
2023年获得首届全国气象雷达应用大赛二等奖
2023年获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入选科技部专家、国家级气象部门科技成果评价专家
2022年入选中国气象局第一任雷达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
2022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获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入选广东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黄绍幸 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项目一部经理
在南海首次应用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平台
2018年,黄绍幸投身到三峡阳江沙扒17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管理,为应对阳江海域复杂多变的海床地质,带领团队创新采用4大类8种基础型式、17种基础型号,包括在南海首次应用了超大直径单桩基础、国内首台大直径四桩非嵌岩导管架基础、国内首台吸力桶导管架基础、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平台等,作为主要起草人员编制能源行业标准《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复合筒型基础技术规范》,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国内专利7项、国际专利6项。
荣誉奖项
2022年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新能源工程优秀奖(主要设计人员)
2022年获得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第五届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
梁玉泉 阳江风筝制作师傅、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江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
致力传承与创新阳江风筝
梁玉泉出生在风筝世家,是阳江风筝第五代传承人,祖辈经营风筝商铺,自幼传承学艺,又师从多位民间风筝制作艺人学习各种风筝制作放飞技能。一生致力于风筝事业,有着近40多年风筝制作经验,是个技术全面、手工精湛的风筝制作艺人,擅长制作和放飞龙类、板子类、硬翅类等南派风筝,代表作有“四蝶朝牡丹”“南瓜”“鸳鸯戏荷塘”“宝鸭穿莲”“荔枝”等,其中“四蝶朝牡丹”在2008年和2012年全国农民运动会风筝比赛中夺冠。他多次带队参加国内外各种赛事,为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贡献。
荣誉奖项
2020年获得“全国能工巧匠”
2015年获得“阳江市民间艺术大师”
200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第十五届柏克莱风筝节暨西海岸风筝锦标赛中梁玉泉与父亲梁汝兴,制作的40米长龙风筝获得“不可思议风筝大奖”和“金牌”
蔡汝林
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热能首席工程师、能源中心生产室主管
牵头完成150MW高效发电机组升级改造项目
蔡汝林善于发挥技术特长,带领团队努力钻研、突破创新,先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项目成果丰硕。2014年,其牵头实施了炼钢饱和蒸汽回收发电项目,将低品位蒸汽变废为宝,每年提供发电量4000多万千瓦时。2017年,牵头攻克了公司钢渣间加热炉脱火难题,解决了制约豆钢产能的技术瓶颈。2019年,牵头对余热锅炉的混合烟道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行业内混合烟道的固有缺陷。2020-2022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牵头完成了150MW高效发电机组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广东省内单体容量最大、参数等级最高的煤气发电机组,每年多发电4.2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3万吨。
荣誉奖项
2020年获得广东省冶金科技成果二等奖
2018年获得广东省冶金科技成果三等奖
2018年获得阳江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8年获得阳春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8项,公司级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及以上54项
■ 文字/杨辉南 谭漪凡 ■ 图片/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