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阳江县委旧址——丹载村许氏宗祠。
位于东城镇丹载村的许氏宗祠。
许氏宗祠变身为红色历史展厅。
市民在许氏宗祠追寻红色足迹。
许氏宗祠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3月20日,正值春分,和煦的阳光普照漠阳大地,深藏于阳东区东城镇丹载村的许氏宗祠,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追寻红色足迹的游客。
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朝。93年前的春天,中共阳江县委机关藏身于此,秘密指挥全县的革命活动。
风烟散尽,岁月安好。如今,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祠堂,将那段峥嵘的革命故事向每一位到访者娓娓道来。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革命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共阳江县委
曾经藏身学堂
许氏宗祠为四合院式布局,砖瓦木石结构,占地约2000平方米,内分前、中、后三个厅堂。
推开两扇木门,跨过一道门槛,走进展厅,一张张黑白照片展现着革命前辈的飒爽英姿,一幅幅图片诉说着革命前辈的斗争事迹……置身其中,恍如走进了历史,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阳江反动派实行“清党”,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群众,中共阳江党组织活动被迫中断。
这一年秋,许高倬、冯宝铭(冯君锐)和廖绍琏回到阳江,分头联系共产党员郑就兴、欧业勋、敖华衮密商恢复党组织。同年冬,中共阳江县委成立,许高倬任县委书记,全县党员共十余人,县委机关设在阳江县城。
那时,许氏宗祠又称丹山小学(后改为丹载小学),周围乡村的幼童都来这里念书。1928年2月,冯宝铭经人引荐到丹山小学当代课老师,以此来掩饰身份,在学堂里建立起革命活动据点。伴随着书声琅琅,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同年4月初,县委改组,改选冯宝铭等3人为县委常委,中共阳江县委机关设在许氏宗祠。此时,全县已建立包括中共丹载乡支部在内的4个支部。
“当时,不管是开展革命宣传,发展党员,还是传递任务信息等,都是秘密进行,大多数乡亲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80多岁的许瑞棠是土生土长的丹载人,从小就听老一辈人讲述这段历史。
敌忾同仇凌壮志丹山两度树红旗
1928年秋的一个晚上,党组织布置丹载乡“公志会”在村外举行焚香宣誓仪式。反动的新任乡民团长收到风声,立即带领一帮团丁搜查丹载小学。
尽管党的公开刊物和用于印刷宣传品的物品未被搜出,党组织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决定冯宝铭等人连夜撤离。之后,中共党员郑锦源受组织委派返回阳江搞工运。没过多久,1929年2月,反动派密谋抓人,阳江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与省委失去联系,被迫停止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级指导阳江秘密重建和发展地方党组织。1940年7月至1942年2月,中共阳江县委机关设在距离许氏宗祠不远处的丹载果子园,以“合成殖牧公司”作掩护,在丹载村设立革命据点,丹载村再次成为革命活动中心,指导全县革命斗争活动。
1941年春,党组织安排许式邦任丹载小学校长,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在该校任教,掩护县委机关并开展农村工作。为了加强党内政治思想教育,《阳光周刊》在丹载小学出版,主要是转载党报党刊的学习文件。
尽管因各种原因,《阳光周刊》仅刊发两期便停刊,但革命火种已然播下。建立“白皮红心”两面政权,配合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反“三征”和进行“二五减租减息”斗争;建立丹载武工组和情报交通站;配合南下大军为解放阳江作贡献……1939年10月至1949年10月,丹载党支部在阳江县委的领导下,在许式邦、许航、许名骐三任支书的带领下,与敌人斗智斗勇,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成为坚强的革命堡垒。
2014年,许航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即兴赋诗一首《树红旗》:“雄威许氏大宗祠,与党同心义不辞。敌忾同仇凌壮志,丹山两度树红旗。”
学堂“卸任”
教育基地“上任”
1991年,丹载小学撤离迁往新校址,许氏宗祠作为阳江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者”,如今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许氏宗祠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先后被列为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里的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
许氏宗祠历经多次维修。八九年前,地方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对许氏宗祠进行修复,并重新布置革命文物和图片展览。
目前,许氏宗祠内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阳江县委机关在丹载村许氏宗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阳江县委机关在丹载村果子园”“中共阳江县委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丹载党支部在斗争中成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滨海总队恩阳台独立大队的发展壮大”等五大篇章,以及反腐倡廉传统教育之窗。
深入许氏宗祠,逐一阅读五大篇章,历史与现实交汇,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坚定、永葆火热的红色初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出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乐章。
“如果不是革命前辈的付出,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他们的事迹值得颂扬,他们的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许瑞棠老人从小便受到当地红色文化的熏陶,对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充满敬意,也深感自豪。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依旧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有需求的游客进行义务解说。
红色革命精神
新时代重焕光芒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3月20日上午,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来到许氏宗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高举右拳,字字铿锵,集体重温入党誓言,再次经受心灵洗礼。
“此次活动是一次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的精神洗礼。”支队长敖国栋表示,踏着先辈的足迹,重温那段光荣的历史,备受鼓舞。将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阳江监狱民警许进欢自小在丹载村长大,也在丹载小学读书,再次回到这里,他的内心依旧感慨万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参观学习,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将大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努力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
对于学生而言,许氏宗祠更像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可以真切触摸历史。“希望孩子实地走访后,能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厚植爱国情怀,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市民邹女士趁着周末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参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前,各地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之一,许氏宗祠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来此探寻着同样的初心,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芒。
看着接踵而至的游客,许瑞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重温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采访感言
从红色沃土
汲取前进力量
铭记历史,方知创业之艰辛;不忘来路,方知前进之方向。
走进许氏宗祠,历史的回声悠远绵长。透过一张张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展品,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顽强斗争的精神令人为之动容,激励着后人扛起新时代的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艰巨的使命任务,我们回到原点,回到中共阳江县委旧址所在地,回归初心,在这里汲取迈步从头越的红色力量,逐梦新征程,奋力谱写新篇章。
■ 撰文/张 影 盘聪颖
■ 采写支持/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
■ 摄影/李向东
扫码看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