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批“90后”“00后”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以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开放多元的视野,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师形象与课堂生态,为教育行业注入了蓬勃活力。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四位年轻教师代表。她们当中,有人毕业后重回母校,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有人选择扎根基层,致力于教育公平;有人将兴趣与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富有感染力的特色课堂;还有人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返乡任教,用知识与热情反哺曾经滋养自己的土地。敬请垂注。
■ 统筹/张 影
■ 文字/盘聪颖 许 倩 朱俏施
■ 摄影/袁荣泽 陈建华 谭文强
走进阳江一中,高三(30)班的语文课堂上传来阵阵讨论声。站在讲台上的,是“00后”语文教师黎馨童——她正以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学生讲解阅读理解题的要领。
“黎老师和我们的年龄差仅六七岁,交流起来几乎没有距离。”课后,学生们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这份亲切感让我在教学上事半功倍,我更像他们的学姐。”黎馨童笑着说。
黎馨童出生于2001年,2年前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如今,她既是2026届艺术班的班主任,也是语文教师,完成了从“阳江一中学生”到“阳江一中老师”的身份转变。
这个选择,源于黎馨童高中时代遇到的良师。“特别是我高一的历史老师,他不仅教授知识,更与我们分享人生体会。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像兄长一样开导我,让我重拾信心。”黎馨童回忆。如今,她曾经的老师成了同事,学校还为她分配了学科带教导师。老教师们的支持鼓励与“传帮带”机制,让她迅速融入角色,这是一场美好的转变。
黎馨童尤其注重因材施教。她告诉记者,艺术生需长期集训,文化学习时间紧,老师必须精准备课、提炼重点。为带好艺术班,黎馨童开启了一场“听课马拉松”——跨年级听课超过100节。同时,她将听课心得转化为教学实践,把语文知识点分模块讲授,重点攻坚作文和阅读,亲自写范文并在课堂上供学生自由讨论,还把自己高中时整理的笔记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不是天赋型学生,所以更懂得怎样用方法取胜。”她说,如今学生们都养成了做规范笔记的习惯,班级学习氛围浓厚。
面对信息化浪潮,黎馨童主动探索跨学科教学。讲授《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等课文时,她引入中国古典乐器知识;教作文时,她用AI工具辅助;此外,还和其他老师合作开展《“语文+X”跨学科融合学习》课题研究。她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不仅要教会学生答题,还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她的带教老师黄诗颖评价道:“黎老师善于转化学习成果,工作勤勉,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更难得的是,她在课堂上极少使用网络流行语,讲课的语言精准、庄重。”
作为班主任,黎馨童深谙“刚柔并济”的教育之道,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艺术生集训期间,常有学生在深夜发信息向她倾诉压力,黎馨童总是耐心回应,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心态。但对原则性问题,她从不含糊,会深入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尽管经验尚浅,黎馨童却充分发挥年轻的优势,每天早晨6点40分到岗,晚自习结束后才离开,这种“陪伴式教育”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在她看来,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她的付出,也被学生悄悄记在心里——生日时的惊喜、下班时一句“谢谢老师,您辛苦了”,都让她觉得一切值得。
临别时,黎馨童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文件夹,里面珍藏着她任教以来收到的每一张贺卡。“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心意。”她轻声说。她希望学生明年高考凯旋,更希望他们成为阳光自信、热爱生活的人。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阳江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站在三尺讲台,我希望尽己所能,让更多年轻一代传承下去……”初见江城一中高一历史老师钟雯瑞时,她一身简约的职业装,气质干练,举止从容。出生于1997年的年轻教师钟雯瑞,自2022年踏上讲台以来,便以她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热忱,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2022年,钟雯瑞以优异成绩从暨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毕业。读研期间,她专注于阳江本土历史文化,对北山摩崖石刻和漆器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毕业后,面对多个就业选择,她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江城一中建校初期急需专业师资,这正是我反哺家乡的机会。”钟雯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这个选择背后,源自其深厚家学的熏陶。祖孙三代从教的家庭环境,让钟雯瑞自幼对教育事业充满向往。“读小学时,我常常在放学后的空教室里模拟老师上课,尝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述。”钟雯瑞说,如今,她接过了家族的教鞭,以实际行动延续着教育世家的传承。
在她的历史课堂上,课本知识总是与阳江本土文化巧妙结合。讲授宋代海外贸易时,她会结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讲解;探讨古代工艺时,她会带来家传的漆皮箱,让学生亲手触摸历史的痕迹……她创新构建的“三维一体”教学体系,通过历史情境构建、实物教学体验和实地研学实践,让书本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深受学生喜爱。
钟雯瑞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她以“博物馆+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博物馆,或通过线上AR探馆功能,近距离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我更愿意做孩子们的‘学习合伙人’和‘知识导游’。课间时,孩子们经常会与我分享新发现的文史短视频,我偶尔也会‘求安利’。”钟雯瑞说,这种平等的交流,让她能真正走进学生们的世界,课堂氛围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一个共同探索的“项目组”。
在专业发展上,钟雯瑞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她每月参与学校的历史教研活动,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还会经常拜访阳江老学者,深入挖掘阳江历史文化资源,并主动与珠三角地区的教师交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近年来,她多次在课例评比、微课比赛中获奖,专业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如今,随着江城一中新建历史教室投入使用,钟雯瑞对接下来的历史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规划和思考。她认为,利用这一方天地,可以打造阳江历史物件校园展览馆,引入“九街十二巷”模型制作、漆扇体验等活动,亦可以邀请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宣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了解阳江历史文化。
“历史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赛。”钟雯瑞坚定地说,未来她会用专业与创新,让阳江的历史文化在青春课堂中绽放新的光彩,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广二师附属阳东区凤凰中学地理老师许爱贞:课堂小屏幕展现地理“大世界”
“同学们,知道你们平时喜欢喝的奶茶都来自哪里吗?沪上阿姨这个‘沪’字就是上海市的简称。粤Q开头的是广东省阳江车牌……”
9月9日,新学期第二周,广二师附属阳东区凤凰中学八(9)班学生正沉浸于中国地理的课堂中。迎来职业生涯中第9个教师节之际,“90后”地理老师许爱贞用沉稳的语调,加上接地气、个性化的课件,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作为阳东土生土长的教师,许爱贞始终心怀对故土的眷恋,也深深感恩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每一位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她常主动旁听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课程,并成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从阳东民办学校到湛江、2021年又回到阳东,凤凰中学是她任教的第三所学校。9年来,她一直用年轻教师的灵活巧思传授初中地理知识。
以生活类元素带“入门”,紧扣课本递进式“渗透”,结合图文、短视频和情境创设等方式持续“加料”,她的地理课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让学生们轻松入脑、入心。
“相比具体知识点,近年的地理中考改革更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许爱贞说,近年地理命题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国家战略,图文并茂,考查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她备课时要求自己“一是有趣,二是条理清晰,三是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她喜欢“琢磨”如何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常识。
随着电子屏、小蜜蜂等“标配”教具让传统教学趋向信息化,如何让学生在海量信息里爱上地理?许爱贞常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官媒,搜罗时事热点,或从“星球研究所”视频号和《航拍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节选剪辑“教材”。
每节课45分钟,她常在教室来回走动,播放1-3个短视频辅助教学,再通过情境探究任务、展示推进学习,辅以课堂巩固,最后拓展升华,环节紧凑且高效。“相比布置作业,我更看重学生的审题习惯。”出题时,她常跟同事跨学科交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出发。杨同学说:“地理课很有趣,许老师常用阳江乡土案例讲解,课堂上的视频也特别有意思,大家都爱看。”
除教学工作外,许爱贞还承担学校团委工作,并积极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曾获阳江市青年教师能力大赛一等奖、市微课评选二等奖、阳东区科研论文一等奖、“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初中阶段的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视野不广的局限。”许爱贞说,希望借一方小屏幕展现大世界,将和谐自然、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波光粼粼的海面,郭子琪已准时到达海陵中心小学。校门口,一群带着笑脸的孩子正朝着她挥手。这位1998年出生的英语老师,已扎根这所乡村学校5年,正用自己的方式,让乡村孩子的英语学习“活”起来。
“Class begins!”随着郭子琪清亮的声音响起,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开始了。9月9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海陵中心小学四年级课堂,看到她正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上课,课堂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原本枯燥的英语学习,在她的引导下变得有趣又轻松。
郭子琪毕业于广东科技学院英语专业,2021年入职海陵中心小学。当时学校教师多以老教师为主,刚满23岁的她,成了全校最年轻的教师。
初到岗位,城乡教育的差距给她带来挑战,部分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精心准备的课件无法使用。“抱怨没用,得想办法解决。”她迅速调整心态,熬夜手绘彩色单词卡、用硬纸板制作动物教具,把抽象的英语知识变成“能摸、能看”的实物,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寓教于乐”的理念,还特别擅长结合新媒体产品创新教学形式。例如教授“Festivals”单元时,她会提前剪辑好中外节日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节日的习俗,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分享自家过节的趣事,甚至带着学生模仿热门短视频里的趣味英语小短句。渐渐地,原本腼腆不敢开口的学生,也放开了胆子。“我最喜欢上英语老师的课,每节课都很期待,学起来很轻松!”一名学生说。
教学中,郭子琪发现学生记单词“零散易忘”的痛点。一次外出培训接触到思维导图后,她深受启发,结合学生情况设计出“主题树”教学法。“每教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在‘树干’上标主题,再把相关单词填在‘树枝’上。”郭子琪说,这套方法不仅帮学生构建了系统的词汇网络,还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在去年学校举办的英语竞赛中,她所教的班级一举拿下第一名。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郭子琪推行“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她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让基础弱的学生敢回答、基础好的学生有挑战。除了日常教学,郭子琪还主动鼓励学生参加书法、绘画、科学实验等比赛,利用课余时间帮孩子们改作品、练胆子。
郭子琪的心血没有白费。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孩子们越来越爱学英语了,读课文、课堂发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看着孩子们的变化,郭子琪笑着说:“能让乡村孩子通过英语看到更大的世界,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