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通讯员/李永玲
2015年9月,阳江迎来法治进程中的重要时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阳江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自此,阳江开启地方立法的新纪元。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推进立法工作,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聚焦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精准发力。从2016年规范立法程序的《阳江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到今年8月1日施行的《阳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稳步前行,以一部部契合民意、务实管用的“良法”,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动力”。
显担当
以法治为笔,绘就生态画卷
漠阳江,这条阳江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生灵。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的水质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调研论证、收集多方意见,历经两年多精心打磨,《阳江市漠阳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阳江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明确了流域内水质保护的目标、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为母亲河永葆生机筑牢法治根基。
“如今的漠阳江,水清岸绿,白鹭绕洲,三十年前的景致又回来了!”在阳春大河水库管护中心工作近30年的李以友,望着粼粼波光由衷地感叹。自条例实施以来,漠阳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常年达标率为100%,一江碧水成为阳江动人的生态名片。
漠阳江的治理只是起点。市人大常委会还相继颁布实施《阳江市公园绿地管理条例》《阳江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阳江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领域的法规。其中,《阳江市公园绿地管理条例》实施后,公园建设管理更规范,市民休憩空间持续扩展。《阳江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则推动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得到有效管控,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7%左右。《阳江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垃圾管理困局,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一系列生态保护领域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阳江这座“国际花园城市”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让阳江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如今的阳江,森林覆盖率逾57%,全市已建成近2万亩红树林,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阳江大地生动铺展。
彰特色
以法治为翼,赋能“百千万工程”
阳江海域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水产养殖业是阳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水域生态环境,也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这一难题,2025年,阳江颁布实施广东省首部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地方性法规——《阳江市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治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及水产养殖生产者的责任义务,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排放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范。通过推进环境治理和产业管理有效结合,推动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将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如今,在阳江的沿海养殖区域,一个个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基地拔地而起,生态养殖理念深入人心。养殖户们依规建设尾水处理设施,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曾经因尾水污染而受损的水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水产养殖业也迎来质效双提升,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产业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的是发展动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则是涵养其精神底蕴的根基。
“这个遗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很有必要通过立法好好进行保护开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博馆员陈士松说道。2019年,阳春石望铸钱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守护好这张“金名片”,市人大常委会谋定即动,经深入调研、座谈、论证、咨询、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于2023年正式施行,为千年铸钱遗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力。春砂仁作为阳江的特色农产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人大常委会把春砂仁保护立法列入2025年度立法计划,并组织开展立法工作调研。未来,通过立法加强阳江春砂仁道地性保护,传承与弘扬春砂仁文化,将进一步打响春砂仁产业特色品牌,促进乡村振兴。
促善治
以法治为桥,提升治理效能
“真没想到,我们普通村民的建议能写到法条里!”白沙街道村民曾国栋的感慨,道出了阳江“开门立法”的生动实践。2015年,白沙街道成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打破了立法在群众心中的“神秘感”。江城区人大常委会作为省、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参与81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收集群众建言809条,近10000人次参与其中,民意搭上了立法“直通车”。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十年来,阳江地方立法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规范运行全市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13个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同时选聘18名专家成立立法“智囊团”,精准对接治理需求。
在《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打破常规,从被动“等米下锅”转变为主动“点菜上桌”,直接参与并主导条例草案起草。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剑指痛点,如建立市场主体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承诺办结责任制等,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和绿色低碳生活,先后颁布实施《阳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阳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条例,积极引导全市人民群众涵养文明风尚,于细微处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十年耕耘,十部地方性法规相继诞生。从守护母亲河到擦亮“阳江蓝”,从助力乡村振兴到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之笔饱蘸民意,满载民情。当前,春砂仁保护、电动自行车管理等立法工作正加速推进,以精准立法回应社会需求、提升治理效能。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介绍,阳江已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多方参与”的立体化立法工作格局,同时构建“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实现852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基层治理法治“根基”越扎越稳。
站在十年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持“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聚焦“小切口”立法,努力打造更多具有阳江特色的法治精品,以更完善的治理效能、更坚实的法治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阳江实践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