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通讯员/范军男
自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紧扣中心工作大局,通过机制创新、精准普法、文化赋能、阵地建设和项目驱动五大举措,持续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法治建设答卷。
创新机制实现普法全覆盖
在机制创新方面,我市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的立体化工作格局。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连续三年参与“12·4”国家宪法日主场活动,推动普法责任层层落实。全市135个单位接受“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2个集体和2名个人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先进称号。
各地创新实践不断涌现,阳东区“百场法治电影进乡村”、阳春市法治文艺直通车等活动,让法律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基层。
针对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我市打造分层分类精准普法体系。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推进,自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达59期,全市6.5万名公职人员网上学法考试参考率和优秀率稳居全省前列。
“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法律会保护我们!”在阳东正雅学校的课堂上,法治副校长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讲解自我保护知识。目前,我市306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100%配备,法治副校长累计授课超4000场次。
阳东区司法局深化“法治校园公益行”活动,构建多方位法治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坚实法治屏障。同时,通过“榕树下普法大讲堂”“法治游园会”等形式,向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普及《法律援助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传递法治温度。
普法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资料图片)。 梁文栋 摄
用地方特色赋能法治宣传
全面依法治市,离不开法治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熏陶。依托粤剧、白榄、小品、快板等地方特色文艺形式,把严肃的法律条文与生趣盎然的文艺作品结合起来,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
“普法+非遗”的创新模式成为阳江普法工作的亮丽名片,亮点纷呈。我市以非遗“阳江灵芝风筝”为原型打造普法IP“阳晓法”,推出法治动漫微视频、文创产品及原创法治快板、阳江白榄等100余个。
端午节期间,漠阳江鼓声震天,市司法局联合多家单位以“普法+非遗”的形式开展宣传,现场设有法治趣味互动区、法律咨询区、法治打卡留影区,让广大群众在“游、玩、学”中增强法治宣传参与感,进一步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并以此为契机,拍摄2025年民法典+龙舟法治宣传片,深受市民好评。“在游戏中学到法律知识,很有意义。”市民黄女士说。
同时,江城区司法局立足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开展“送法进苗家小寨”宣传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法治意识。
2024年,我市出台《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广东通过的首部营商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阳江“普法+非遗”经验在全省普法工作会议上推介。2025年民法典+龙舟法治宣传片获司法部推广。
项目驱动助力基层法治阵地建设
自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建成“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实现852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成功创建1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7个省级示范村(社区)。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通过“i志愿”系统预约,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模拟法庭、趣味互动游戏等活动800余场次。
“你知道毒品的类型吗?”今年暑假期间,阳东正雅学校学生到阳江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有趣的讲解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们沉浸式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学习法律知识。
融媒体矩阵建设成效显著,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原创普法微视频,构建起“指尖上的普法课堂”。各县区积极打造“普法+调解”移动阵地,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疍家调解法”及时排查、调处、化解涉海矛盾纠纷,实现“化解一件、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阳西县出台《阳西县行政调解事项清单》,39项纠纷化解权责“一单通查”,赋能基层治理法治化。
项目驱动机制为普法工作注入强劲动力。五年来,我市打造本土化普法精品项目258个,其中17个获评省优秀项目,“法治副校长护航校园安全”项目获评2022年广东省十大创新普法项目。通过“项目策划—实施—反馈—验收”闭环管理,确保普法项目落地见效,如阳春市粤剧团《番薯县令之会审制胜》获第四届省法治文艺金奖。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法治动能,让法治阳光照亮漠阳大地每一个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