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张 影
通讯员/林以兰
今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迎来历史性时刻——首届毕业生告别校园。当记者走近选择留在阳江发展的青年人,聆听他们与这座滨海城市的故事,一幅鲜活的图景在眼前铺陈——这里有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生活与理想的惬意相融、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紧密交织。多重魅力,共同构成了学子们选择扎根阳江的深层密码。
“作为首届学子,能够亲历校区和家乡的成长,很开心。”来自阳春的李业水至今仍然难忘大二参观广青产线那一幕:“看着火红钢坯变成银亮卷板,师傅们穿着工服讨论技术参数,那种‘真刀真枪搞制造’的氛围一下打动了我——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在这儿真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家乡的生活同样吸引他。“周末骑车就能到海边吹风吃海鲜,下班溜达到公园赏日落,房租便宜生活压力小。”李业水感叹,在阳江,工作与生活可以达成难得的平衡。
作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李业水如今在广青研究院从事不锈钢生产工艺优化工作。“家乡的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成链式发展,我们产线出来的特种不锈钢卷板,直供本地五金刀剪、装备制造等行业。”李业水感慨,实验室里调整下退火温度,就有可能影响着下游一把刀或者一台机器的质量,这种产业链“一条龙”的感觉很特别。
产业引力与成长空间是外地学子钟启杰留下的关键。“阳江拥有前沿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了对口的岗位。”他说,这里可以接触最新风电叶片与技术挑战,个人成长空间广阔,产业聚集更带来丰富的交流机会。生活节奏的从容,也让他远离了大城市的压力。
“阳江环境优美,山海相拥,海上风电、海滨旅游、五金刀剪等协同发展,形成独特的‘硬核产业不牺牲绿水青山’的城市气质。”在阳西一家电力公司工作的范宏熙表示,相比大城市的快节奏,这里的氛围让他能踏实规划职业路径,立志深耕电力行业。
“本地人热情,归属感强。”外地学子肖国栋被在阳江求学期间感受到的温暖包容所打动,他毕业后任职于广东杜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他着迷于阳江独特的山海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认为阳江“既开放进取又安逸闲适”,让人既有奋斗的空间,也能享受生活的惬意。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首届毕业生的专业走向,映射出校区从创立之初便深植的基因——人才培养与地方支柱产业同频共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区精准对接阳江合金材料、五金刀剪、海上风电、食品加工等产业需求,开设了6个学院15个专业。本届留阳发展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金融保险等行业,这得益于一套精准对接阳江产业需求的育人体系在支撑。
在课程设计上,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紧密对接阳江支柱产业。为支撑阳江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校区不仅开设涵盖前沿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还邀请本地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将实际工程难题与创新解决方案直接带给学生。
针对合金材料、刀剪产业,校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3D打印等课程,与刀剪企业开展项目式教学,积累实践经验。食品加工产业方面,则依托学校优势,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围绕阳江特色食品开展发酵、保鲜等研究与实践,建实验室和中试车间,提升学生实操与创新能力。
实践中,校园直通产业一线。校区与阳江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覆盖风电、合金材料、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实习基地网络。依据专业特性与企业需求,为每位学生定制对口实习岗位,并由企业导师全程“手把手”指导。校区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或实践,提前融入产业生态,增强职业认同感与竞争力。
“未来将继续紧抓科技引领,聚焦产业赋能,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学生边学边干边成才,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培养创新思维,真正学产业最需要的知识,并将所学用于生产实践。”该校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学子们选择阳江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职业规划的落地,更是一份由城市诚意、企业平台与个人理想共同书写的城市发展新答卷。
我市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阳江鼓励青年人才来阳江在阳江就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比如对毕业2年内到阳江用人单位(除入编机关事业单位外)稳定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梯度化补贴:博士每人10000元、硕士每人7000元、其他毕业生5000元。这份“真金白银”的支持,有效缓解了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压力,传递出城市对年轻人才的珍视与期待。
企业对本土培育的人才也展现出高度认可与热情。“我们非常欢迎海大阳江校区的毕业生!”广东杜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国贵表示,他们不仅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更可贵的是对阳江产业有了解、有热情,愿意扎根发展。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为企业注入了创新活力,也印证了阳江产业日益增强的人才磁吸力。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林国贵介绍,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企业氛围。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主动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岗位,建立双向联系,为其未来“留得下、干得好”奠定坚实基础。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他们在这片热土上大展宏图,与企业、与城市共成长!”
选择留在阳江发展的学子们,正满怀热忱地规划着如何发挥所学,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产业升级与建设浪潮。“眼下就想把手头的环保技改项目做好,帮企业优化能耗,也算为阳江的‘绿水青山’出一份力。”李业水说,他还有个小心愿:当好母校和产业的“桥梁”。
李业水告诉记者,去年带学弟学妹参观生产线,有同学摸着刚下线的钢卷感叹“退火控时真能改变性能”,这让他深受触动。未来,他想更多地推动校企互动,让材料专业学子看到:在阳江,技术能快速落地,变成支撑家乡发展的“钢筋铁骨”。
“有人觉得小城市舞台小,但当我看着经手的钢卷变成阳江千家工厂的原料,听着车间里轧机的轰鸣——就觉得,自己这份工作正扎扎实实地参与到这座城市的成长。”李业水语气自豪而笃定。
钟启杰则计划持续提高风电检测技术能力,并积极参与校企技术交流,“努力为阳江培养更多本地化的风电检测人才”。肖国栋的目标则是希望运用所学,助力本地产业实现节能减排与创新升级。
李业水等人的选择,是用青春对一座城市的“投票”,也是阳江首所本科高校从“筑巢引凤”到“花开蝶恋”的温暖见证。未来,定有更多的“阳江情缘”在这里续写。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