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和老师在台上分享高考心得。
台下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盛夏传捷报,桃李竞芬芳。高考录取工作渐入尾声,阳江一中的黄科锦、蒋乐源、杨晋博、马郅铭4名优秀学子已顺利叩开理想高校的大门。8月2日下午,由阳江日报社主办,阳江一中协办,阳江市滨海城投建设有限公司冠名,阳江市扬爱志愿者协会支持的2025年公益助学活动——阳江市高考尖子面对面学习经验分享会,如期与市民见面,吸引了近万人线上线下观看。
活动现场,4位高分学子携独家“学习锦囊”而来,2位资深教师带精准“备考指南”助阵,与到场的学弟学妹及家长们围坐畅谈。从学科攻坚技巧到时间管理妙招,从心态调节方法到备考规划要点,满满“干货”让这场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一场实用的成长导航课。
■ 文字/陈思捷 许 倩
■ 摄影/梁文栋 张泽权
录取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人工智能专业
“提前给课本‘打样’,课堂才能跑得更轻松。”分享会上,黄科锦分享自己的高分秘笈时,特别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这位即将踏入理想高校的学子,用一套“超前规划+精准复盘”的学习方法论,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长路径。
在黄科锦看来,寒暑假不是用来松懈的“空档期”,而是预习的“黄金窗口”。“提前把课本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标出疑问点,开学后带着问题听课,效率会翻倍。”他解释说,这种“超前一步”的预习习惯,能让课堂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求证”,复杂的知识点也会变得清晰易懂。
化学是黄科锦的优势学科,他的独门秘笈在于“吃透实验逻辑”。他建议学弟学妹多翻课本里的实验插图,结合题目推导反应规律,课本是根本,题目是延伸,两者结合才能锻炼推理能力。
面对广东卷常出现的生物新题型,他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新研究成果只是包装,核心知识点都藏在课本里。把教材吃透,再难的题也能找到突破口。英语学习上,他建议除了要记熟3500个核心词汇之外,还要特别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多看外刊范文,分析句式结构和逻辑框架,把好句子拆解重组,变成自己的东西。
谈及初高中衔接,黄科锦提醒学弟学妹要及时调整节奏,高中课程密度大,听课要抓重点,课后立刻用笔记补充细节。进入高三后,他善用网络资源拓展知识边界,名校公开课、名师公众号等资源都是宝藏,遇到好内容就记下来,定期回看能温故知新。
“高考拼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态。”黄科锦笑称,要把每次模拟考当练习,把高考当平常考,保持平和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这份松弛感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扎实积累,或许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录取学校: 国防科技大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语文不是靠题海堆出来的,关键在找对题、用对方法。”蒋乐源擅长语文学科学习,并将自己的学科心得浓缩为“精准”二字。谈及语文备考,蒋乐源首先强调“选题质量”:与其盲目刷百题,不如精做十道高考真题。他建议避开争议性强或过度创新的题目,这类题容易干扰思路,高考真题才是最贴合考点的“指南针”。更重要的是限时训练,用闹钟设定时间做题,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谈到学习规划,蒋乐源提出了明确的分阶段策略。高一高二阶段要重点扩大阅读量,深度阅读不仅能提升文本理解能力,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还能培养专注力。蒋乐源分享道,阅读名著时,那些细腻的描写、严谨的逻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语感和思维。
进入高三,蒋乐源的刷题策略更讲究“性价比”,不钻偏题怪题,重点练高考高频考点。他会严格按照作业要求的时间设定闹钟,做完后对照实际用时分析,是审题慢了还是思路卡壳,针对性改进效率才高。
面对考试,他认为“松弛感”是加分项,考前深呼吸,把试卷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当你对知识点足够熟悉,紧张自然会让路给自信。在蒋乐源看来,学习的真谛,正是在精准发力中沉淀素养,在张弛有度中收获成长。
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可以说是圆了蒋乐源的军旅梦。他从小就喜欢看红色经典读物,军人保家卫国的光辉形象,早早就在他心里扎了根。从高一起,他便在紧张学习之余,长期坚持体能训练。“朝着目标一步步走,再难也觉得有方向。”在他看来,无论是学习的“精准”,还是人生路上的“坚守”,本质上都是用清醒的认知与踏实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
录取学校:南京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校期间,杨晋博的历史成绩素来在年级排名前列,看到高考分数时也感觉在预期之内。因为个人非常热爱文学,所以选择了南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历史是看似很简单、实则很难的一门学科,它考验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就是记忆能力。”杨晋博表示,学好历史的关键一步,是牢记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前因后果和影响,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所有历史事件,找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链。这样一来,无论遇到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只要题干切中逻辑链的任意一个节点,我们都能迅速洞察到这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同时,要把握好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在感情色彩强烈的题目中快速破题。他建议,多积累答题角度和剖析思路,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同一个历史过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总结,我们可以做框架图或思维导图。”杨晋博表示,框架图是将每个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思维导图则是将同类的历史事件按照一个脉络梳理完整,比如中国古代政治变革、近代经济发展等专题按思维导图整理后,学习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语文作为杨晋博的另一门擅长学科,他也强调记忆力的重要性,培养古文语感更是不可或缺。文科学习整体要强化文字阅读和分析能力,避免惯性思维,注重内容总结。他表示,背熟课内古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平时还要多阅读课外的古文诗词,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增强对不同情景和题目文案的分析能力。
如何更好地应战高考,他建议称:“与初中区别最大的是,高中学习的自主度非常高,所以一定要有强烈的内驱力和主动求知的欲望。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高一高二阶段就打好扎实基础,这样在高三回顾复习阶段会比较轻松,这也是后期突破个人分数上限的重要一环。”
录取学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造型艺术专业
自小学起,马郅铭便显露出绘画才能,爱画儿童画,也常临摹美术书上的插图。升入初中后,经老师推荐进入艺术班;出于对绘画的纯粹热爱,他负责班级黑板报,并多次参加手抄报比赛。进入高中,他正式以艺考为目标,系统强化专业训练:对照优秀摄影作品反复临摹,再请专业教师点评修改。如今,已如愿考入理想名校的他,总结自己的经历时说:“艺考首先源于兴趣,关键在老师引路,也离不开家人的尊重与支持。”
回望高中三年,马郅铭仍有一点遗憾:“如果高一、高二就把文化课冲到最前面,高三艺考也许能再上一个台阶。”艺考生通常要在高三上学期赴广州、北京等地集训,下学期才回校冲刺文化课,知识链一旦断开,重新衔接会十分吃力。因此,他提醒:高一、高二必须全力以赴,把文化课学实、学透,端正态度,先把底子打牢。与此同时,高三集训最苦,要多和父母沟通,保持心态平稳;素描、色彩、速写三大科必须日日精进,多向高手请教,进步才会又快又大。
“学习要有明确目标,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和意义,才能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在高考尖子学习经验分享会上,阳江一中化学高级教师陈交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目标规划、学习方法、选科策略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科学备考的要领。
在陈交看来,初升高的第一学期是“关键转折点”。这个阶段必须着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假期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黄金期。他建议,学生提前研读高中课本,独立钻研知识点、突破理解瓶颈,等老师课堂讲授时,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聆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面对初高中转换可能产生的适应困难,陈交鼓励学生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各种挑战。
在具体学习方法上,陈交提出“重听讲轻抄录”的观点:认真听讲和深度思考,比埋头抄笔记更重要。他建议学生课后像“过电影”一样复盘课堂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点,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每天坚持查漏补缺也不可或缺,先把当天的知识点弄懂,再动笔写作业,效率会事半功倍。
选科规划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陈交给出了理性建议:既要结合孩子的志向抱负,着眼未来发展做长期规划;也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其具有优势的科目。他强调,选科的核心是“可持续学习”,只有真正适合自己,才能在长期学习中保持动力。
此外,他提醒学生重视运动的作用:每天抽一点时间去跑步或打球,既能缓解学习压力,也能让大脑保持清醒,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陈交眼中,好的学习状态是“张弛有度”的,明确目标指引方向,科学方法提升效率,才能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提升文科学习成绩有两条路径,一是读,二是写。”作为资深语文老师,梁凤莲表示,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是锻炼所有综合能力的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古诗文知识量非常大,建议“先把课本内容记下来,吃透课本”,多朗读和背诵语文课本内的文言文、古诗词,唯有背到滚瓜烂熟,才能为后面的灵活运用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要看天赋,更看学习习惯和平时积累,记忆能力好的人往往思维能力也很好,要找到让自己快速高效背诵的记忆方式,而记忆能力差的人更需不断花时间去延续和积累知识。
“语文要拿到高分,还需拓展课外阅读,包括热点时事、满分作文、杂志、小说、散文等,可以通过每天读一些古文古诗、做一点文言文题目,保持语感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梁凤莲说,光读是不够的,还要配合写,把字词、成语等都记在笔下,养成随手做笔记、随时做笔记的摘抄习惯。同时也要多刷题,通过多读、多写打牢学习基础。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梁凤莲表示,作文题要注重审题、结构和段落层次,可以先从模仿满分作文开始,学习一些优秀作品的开头、结尾和素材运用的常用“套路”,等写作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自主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