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通讯员/吕美娟
晨光漫过漠阳江出海口,在江海交汇的埠场镇铺展开来。13.5公里黄金海岸线上,木麻黄林防风带在习习海风中舒展摇曳;万亩咸淡水养殖池内鱼虾蟹欢跃,溅起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晕;青砖灰瓦的那蓬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埠场,这座坐拥江海交汇独特区位的小镇,左手传承国画大师关山月的艺术血脉,右手托起“蓝色粮仓”产业蓝图,正立足“滨海胜地·文旅小镇”定位,加快构建“山海联动、文旅互融”发展格局,挥毫书写“碧海丹青”的振兴篇章。
“生态+技术”打造万亩蓝色粮仓
近日,记者走进广东海象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只见东区养殖场,827个白色温棚在阳光下如银色波浪般铺展。工人们提着饵料盆穿梭其间,精准投喂着池中的南美白对虾、小青蟹等。
“小型温棚具有进排水容易、抗风能力强、内部环境稳定、水质和底质容易调控等特点,每年可养两茬对虾,我们也在里面进行青蟹育苗。”总经理叶岳霖表示,这片去年年初建成的高效精养区,单个温棚每茬产量约2000斤,年产量约330万斤,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
转过堤坝,西区800亩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区水面波光粼粼,水下青蟹横行、鱼群畅游,构成立体的生态循环。叶岳霖介绍,公司依据不同营养层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将虾蟹类、贝类、鱼类、藻类等优良养殖品种有效整合在同一区域中进行养殖,配合养殖环境调控、饵料生物应用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在不扩大养殖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总产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今年我们准备加大青蟹的养殖密度,预计亩产能从去年的50斤增加至150斤!”叶岳霖表示,除了发展养殖外,公司也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休闲垂钓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同时还将增设海鲜烹饪体验区,让游客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海鲜。
距离海象公司不远的山外西海域滩涂深处,阳江市山外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采收船上,工人们手持高压水枪对准滩涂淤泥冲刷,肥硕的文蛤纷纷现形。“埠场镇位于江海交汇处,水质盐度恰到好处,微生物丰富,是天赐的育贝场。”公司负责人黎明表示,公司坚持原生态的底播养殖方式,投苗后不投饲料不撒药,让文蛤在潮涨潮落间自由生长。两千亩天然滩涂,文蛤年产量可达2500吨,产值约5000万元。满载的采收船靠岸后,工人麻利地分拣装筐,通过冷链发往广深、港澳等地,成就“海中白玉”的美名。
“埠场镇将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突出‘生态+技术’理念,打造万亩海水养殖示范区。”埠场镇党委书记刘晓表示,接下来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展种苗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业态,推广无人机运用技术与智慧系统,构建低空经济海鲜产销平台,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让埠场鲜味速达大湾区。
埠场镇山外西一带壮阔的水产品养殖基地与广东滨海旅游公路交相辉映。 谭文强 摄
超13公里黄金海岸激活“亲海经济”
潮水退去,市民携亲伴友,带着小沙铲、水桶等工具来到山外西的海滩上,开启一场充满惊喜的“海洋寻宝”之旅。家长传授着“寻宝”技巧,孩子们蹲在沙滩上专注翻找,不时挖到文蛤、白贝等“战利品”,欢笑声随海风飘荡。木麻黄、红树林防风林带沿着海岸线傲然挺立,苍翠枝干在碧海银沙间划出遒劲线条,恰似关山月《绿色长城》的笔意从画卷漫入现实,为这片海滩增添了别样的诗意。
“山外西海滩是离市区最近的天然海滩,驱车半小时内能到达。”山外西村委委员刘昌友表示,每逢假日,来山外西赶海的市民高峰期有成千上万人,车辆从滨海公路一直排到村道。镇、村党员干部为此全力做好交通疏导工作,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海滩垃圾清理转运,尽量让大家玩得开心又舒心。
赶海的热闹景象正转化为埠场镇滨海旅游的发展动能。刘晓满怀信心地表示,埠场作为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江城段)核心枢纽,正依托13.7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以滨海生态为底色,融合关山月国画艺术,打造活力多元的滨海风光示范带。
目前,山外东、山外西正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接下来,埠场镇将加快谋划文创海岸、湿地公园等特色项目,围绕“去山外东西、赶海等圩”的独特理念,规划建设赶海乐园、海鲜集市、写生码头、沙滩露营基地等,并不断完善山外东至山外西滨海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设停车场、旅游驿站等,全力打造城市周边亲子游、节假日休闲度假游的首选目的地。同时,抓好红树林营造工程,引入科普、观鸟等生态休闲活动,让游客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激活镇域经济活力,绘就滨海旅游发展的崭新画卷。
大师故里展现“国画田园”新韵
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乡那蓬村果园自然村,房屋错落有致,墙绘笔触灵动,文化气息浓郁,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参观。在关山月故居前,市民冯女士牵着孩子久久驻足凝望,她感慨道:“来到大师生长的地方,感觉画里的山水田园真切地呈现在眼前,很震撼。”
去年,以关山月故居为核心,巧妙融合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阳江市山月研学实践基地正式营业。基地精心规划了文化传承、劳动体验、露营活动和红色基因传承四大研学区域,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研学。基地研学板块负责人冯雪瑜表示,在课程设置上,基地充分挖掘关山月故居和文化馆的教育价值,还将舞龙、舞狮、漆艺等文化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结合那蓬村山水美景,整合那蓬村土地资源,打造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及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耕的快乐。去年运营以来,已接待学员近8000人。
采访当日,记者看到,果园村部分房屋、文化站以及榕树旁的凉亭都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外立面改造,这是关山月国画村蜕变的序曲。刘晓介绍,埠场镇正依托那蓬村的文化、生态和产业等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关山月国画村。
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聚焦那蓬村及周边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涵盖新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开展采摘园、民居改造等建设,以及农房外立面微改造、村道绿化等工作。二期则建设关山月艺术体验中心,打造山体步道、观景台等基础配套设施,让大师故里这张文化名片更加闪亮,吸引八方来客到来。
“埠场镇将持续深耕资源整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与海洋资源的叠加优势,开发‘书画+农科+生态’特色研学路线,全力打造‘碧海丹青’艺术之乡。”刘晓说。
【对话专家】
挖掘文化内涵 拓展产业链条
记者:埠场如何擦亮“滨海胜地·文旅小镇”招牌?
唐辉武:埠场镇可充分挖掘关山月故里文化内涵,加快建设关山月艺术展览中心、艺术培训基地等项目,将书画艺术与江海文化深度融合。同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滨海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依托书画文化、滨海以及现代农业等资源,打造四季精品路线,开发山外东露营基地、山外西海鲜集市等特色场景。强化宣传推广,举办书画艺术节、海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引流聚客。
记者:埠场镇如何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唐辉武:可鼓励养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拓展产业链条,发展海洋渔业精深加工,探索“海洋牧场+旅游休闲”融合模式。打造埠场镇海洋渔业品牌,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注重生态保护,推广绿色养殖方式,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开展技术培训课程,吸引高校人才扎根渔业。
【链接】
埠场镇简介
埠场镇东处漠阳江出海口,南临南海,西邻平冈镇,北与城西、岗列街道接壤。江海交汇,海岸线长13.5公里,圩镇至阳江市区8公里,拥揽“三横两纵”交通体系,金平路、广东滨海公路贯穿全境。下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户籍人口4.32万人。全镇咸水养殖2.49万亩,淡水养殖3058亩。下辖那蓬村是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乡,该村曾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文化旅游名村”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