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联权(左一)在检查实验室工作。

全国劳动模范吴联权二十余载深耕行业一线

以技术创新引领镍合金行业蝶变

2025-05-03 来源:阳江日报

   

吴联权(左一)在检查实验室工作。 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从一名普通的生产车间熔炼工到行业领军人物,二十多年来,他坚持“泡”在一线,潜心钻研镍合金生产技术,为公司发展、行业进步作贡献。他就是阳江翌川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吴联权。近日,凭借杰出的工作表现,吴联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动模范的担当与作为。

扎根一线推动技术创新

4月30日上午,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的吴联权,顾不上片刻休整,便马不停蹄赶回生产一线,开启每日的巡检工作。记者来访时,他正在熔炼车间中央控制室里,全神贯注地查看矿热炉的生产状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化。

这样的工作节奏,对吴联权来说已是日常。每天早上8点前,他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查看报表,随后深入生产车间走访。他的办公室就设在生产车间对面,“这样离车间、离工人更近一点,工作更方便!”他笑道,“只有扎根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技术创新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随着镍合金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吴联权深知,创新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在生产的实践中,他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以解决行业痛点为己任,专啃“硬骨头”,专攻“卡脖子”,为推动企业和行业降本增效、安全环保、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攻坚克难实现降本增效

在六层楼高的熔炼车间,炽热的矿热炉里铁水喷涌、火花四溅,已持续每日24小时运行了超3000天。这座创下行业良好纪录的“长寿炉”,背后凝聚着吴联权及其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在镍合金冶炼过程中,传统矿热炉的耐火材料由于长期承受高温和化学侵蚀,每隔几年就要停炉更换,而一次更换成本高达数千万元。”吴联权说,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旧材料废弃物处理难题,同时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为攻克这一难题,吴联权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车间,从炉料配比、热工设备运维工艺到冶炼流程优化,各个环节反复试验。“各地红土镍矿成分有差异,冶炼过程还需精细配比。”吴联权介绍。团队收集大量数据,经过数百次调整优化,终于找到了合适成分配比,达到了一次筑炉就连续运行十一年的行业良好纪录,为企业节省巨额成本。

如何在不增加用工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工艺降本增效?这是吴联权常思考的问题。多年来,他和团队秉持“问题就是机遇”的理念,将每一个困难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契机。

他带头解决了红土镍矿冶炼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完成总投资4950万元的镍合金脱硫脱硝绿色生产线项目,推动行业绿色发展;首创矿热炉+回转窑(RKEF工艺)保铬、保硅冶炼先进操作法,实现“变废为宝”。当前,他主导投资2.75亿元建设的省内最大用户侧储能项目及全国冶炼行业最大用户侧储能项目——阳江翌川金属用户侧储能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不仅能为企业降本增效,更是对国家建立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智能电网的有力响应和积极贡献。

注重“传帮带”打造精英团队

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吴联权也经历过困惑的时刻,但当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项项成果诞生时,他由衷感到欣慰和自豪。“我很喜欢这种付出后得到回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它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吴联权感慨道。近年来,他主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53项,荣获省科技重大技术专项成果两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52项,产品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等称号。他的卓越工作为公司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在吴联权的带动下,公司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了多个“人才工作示范点”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不少年轻工人深受鼓舞、充满干劲,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出改进工艺的建议,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获得这份荣誉我倍感荣幸,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工作认可,更是对全体劳动者鼓舞与激励。”吴联权坚定道。接下来,他将继续以身作则,带领团队继续在镍合金行业精耕细作,不断优化工艺、降碳减排,推动镍合金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建立起更公平的晋升和激励机制,让企业每位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