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我市各行各业交流人工智能发展话题

DeepSeek火爆出圈,记者与我市各行各业交流人工智能发展话题——

AI浪潮下,我们如何拥抱未来
2025-04-10 来源:阳江日报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邓超团队在开发各种智能程序。

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在使用AI智能导办小能手。

今年伊始,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以“低成本、高推理能力”的标签席卷全球,其应用场景正以破圈之势渗透各行各业,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热潮随之而来。

当下,AI工具不仅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和创新的关键力量,也逐渐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这都在印证一个事实——AI时代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未来命题。然而,当智能家居能够与人类“共情”,并且仅需10秒钟就能通过小程序生成文案时,关于AI的争议也接踵而至:我们该如何在“效率革命”与“人文坚守”间找到平衡?近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了解我市专业人士、多个行业的从业者和市民的看法。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盘聪颖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谭文强

市民亲历
AI科技“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生活

清晨7点,江城区的快递员黄植开启了“速运”模式,手机的AI物流系统已为他规划好了取货、配送的动态路线图。“以前接单全凭经验,现在系统能根据实时路况、天气状况、配送距离等,自动规划最优路线。”黄植说,遇到道路积水、拥堵等情况,AI也能智能调整路线,让他少走了很多“冤枉路”。如今,他的日均配送量增加了约30单,月收入增加了2000余元。

AI成为职场人的“得力助手”,这种场景屡见不鲜。我市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黄女士表示,AI能够智能捕捉关键内容并进行分析,不仅能精准翻译外国客户的邮件,还能制作视频脚本,大大提高了她的工作效率。

此外,AI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百姓的生活方式。在市区某家“中药奶茶”店,AI模拟中医“望闻问切”,顾客伸出舌头对准智能舌面诊仪拍张照片,智能脉诊仪同步采集脉搏数据,AI算法便能生成一份健康评估报告。市民刘女士表示:“短短几分钟就能得到适合自己体质的奶茶‘药方’,太有意思了!”

在教育领域,家长吴先生“零成本”收获了一名“24小时智能教师”。“根据孩子的学习习惯、能力水平以及兴趣偏好,AI能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吴先生说,每当孩子询问他学习上的问题,AI能为他提供解题思路和正确答案,辅导孩子学习更加轻松了。

从“机器”到“知己”,技术的温度更在生活细节中流淌。市民曾女士表示,每次她向AI倾诉时,AI不仅分析了她的需求和状态,还从调整视角、自我关怀、成长机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温暖的话语和建议,给予了她满满的情绪价值。

从生活服务到情感支持,各类“AI+”应用场景正加速照进现实。如“AI旅行管家”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路线,“人工智能+养老”的创新产品让老年人有了贴身陪伴的“朋友”,“AI学习助手”为特殊学生提供语音或图像识别技术辅助学习……种种场景,正是AI科技重塑智慧生活图景的微观注脚。

数智赋能
“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提产增效

事实上,AI在生活中的用途早已十分广泛。但为何DeepSeek会这般火爆,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电信阳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进才介绍,AI的基础公式是“数据+算法+算力”,此前,芯片算力被视为AI发展决定性要素,而美国主流AI大模型企业采用闭源策略,等于在技术与产业之间筑起了高墙。而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的开源范式打破了这一技术壁垒,凭借算法创新大大降低了算力需求和训练成本,它让中小企业无须巨额投入即可拥有定制化AI解决方案,既展现了中国科技的潜力,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AI+”发展机遇。

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工程部副部长丁治军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近年来,该公司实施“AI+钢铁”生产系统数字化改造工程,投入使用了烧结低温还原粉化RDI预测模型、高炉炉前装炮泥机器人等30余个AI应用场景,在900℃以上高温冶炼环境中实现了钢坯缺陷检测99.5%的准确率,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实现提产增效。

在阳春市圭岗镇大河茶场,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实现了数字化操控,以AI技术赋能传统制茶技艺。大河茶场负责人李有志表示,这条茶叶生产线比人工处理提高了3倍效率,年产干茶可达2.5万公斤。

针对柑橘产业黄龙病、上山采收难等问题,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唐继军和团队成员正在研发“采摘机器狗”,让 AI赋能从采收至加工的农业产业链环节。此外,通过DeepSeek的隐私计算框架,还能避免出现有关部门或企业的数据泄漏,同时采用强化学习机制有效控制“幻觉”问题,针对特定场景进行精准的算力训练。

“无所不能”的AI机器人上岗,是否会取代传统就业岗位?唐继军表示:“回溯历史,汽车的出现导致马车工匠失业,但同时也催生了工业电器设计师、汽车司机等新职业。随着新技术的迭代,基础性、重复性的制造岗位和服务行业的岗位或许更容易被替代,但新技术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他认为,站在AI浪潮之上,创新成长和价值重估并存,人们应主动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积极拥抱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社会热议
技术狂飙背后的“AI焦虑”

然而,随着AI的普及,相关争议也不断涌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2024年的AI风险事件总数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约21.8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到疑似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再到模型幻觉率居高不下以及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AI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争议与法律风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

我市某公立学校语文教师张女士表示,她平时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要注重体验生活、加强实践锻炼。然而,现在部分学生会借助AI写作文,或直接搜索习题答案,跳过了动脑思考的过程。张女士认为,若学生长期依赖AI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AI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也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焦虑。“AI在简历制作、论文框架梳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文案撰写、短视频制作等工作都可以用AI完成。”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陈惠铃担忧,AI或会对传统文科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在法律层面,AI滥用已触发多重风险。广东言必行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斌斌表示,“AI假靳东换脸‘花式收割’粉丝”此类事件涉及了侵犯他人肖像权等问题,根据《民法典》和相关法律规定,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已构成违法,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AI换脸’‘AI换声’等成为电信诈骗、违法侵权行为的‘重灾区’,应加强立法研究,避免AI被扭曲为牟利工具。”黄斌斌说。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邓超同样认为,AI带来的恶意输出、版权侵犯、深度伪造等问题不容忽视,政府、企业、公众要共同参与治理,同步推进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邓超提醒:“个人应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切勿把身份证、银行卡、户口籍贯等信息上传到AI,提升数据安全意识。”

展望未来
与AI“共舞”勇闯科技新蓝海

在我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AI,以部署本地DeepSeek,勇闯科技新蓝海。

今年2月28日,我市率先在政务外网完成DeepSeek部署和使用测试,赋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等五大应用场景。AI智能导办系统在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同步启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民仅需语音输入问题,咨询导办、流程指引、材料清单查询等环节实现“即问即答”。市民张先生欣喜地说:“查医保政策只需要10秒,不用排队还讲得明白。”

该中心政务服务股负责人黄锐介绍,智能小助手的复杂问题解答准确率达96%以上,并且更有耐心。下一步将研发移动端导办功能,推广“人机协作”综合窗口,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体验。

瞄准科技前沿,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部门纷纷举办人工智能主题培训,探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法律、企业、农业等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推动AI变革从政务领域向产业纵深延展。

江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农业领域,AI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决策,让植保作业、农田测绘、作物监测等技术直达田间地头。广东天骄科技总经理莫仕栋也指出:“利用AI技术,可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风险预警,推动五金制造行业向‘黑灯工厂’转型。”

顺丰速运(粤西)公共事务部负责人苏杭表示,该公司推出的“丰知”系统具备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分析、销量预测、运输路线优化以及包装优化等功能。借助DeepSeek的技术支持,他们将能够打造更高效的供应链智能体,助力“阳货”更快送达全国。

如何以AI赋能擦亮绿能之都产业名片?今年3月,邓超和团队成员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了风电AI巡检试验,搭载智能算法的无人机已实现伴随式不停机监测,能精准捕捉风机叶片缺陷情况并实时回传缺陷分类及定位数据,检测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倍。

“我们还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方言保卫战’。”邓超表示,他们团队启动了阳江方言大模型系统研究课题,目前已经收集了上万条中文文字数据集,并进入了模型开发阶段。这不仅能传承本土文化,还可以为政务等多个领域注入AI方言服务新动能。

邓超还指出,各行各业需要进一步挖掘AI的潜能,持续拓展AI的应用领域,助力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效能不断提升。“AI并不是让技术定义边界,而是以人为核心驾驭工具。”邓超说,为此,他们学校计划在2026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为阳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记者手记
科技向善 未来可期

采访当天,大河茶场的老茶农黄叶平采茶的动作娴熟而轻盈。当被问及AI能否替代人工采茶时,他用布满沟壑的手拈起一芽新叶,说:“机械采摘的速度或许比我快,但如何辨别茶叶的成熟度和细嫩程度,那可是大自然出的哑谜。”这句话恰似AI时代的隐喻:技术虽能计算采茶的路径与效率,却读不懂云雾茶山的“情绪”。

在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AI机器人虽能对答如流,可当银发老人来办业务时,仍需要志愿者的耐心指引。“技术再‘聪明’,也替代不了人的情感和温度。”志愿者小杨说。

或许,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在于有多少“无人的场景”,而在于如何用技术放大人类的光芒。曾经在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中错失机遇的中国,此刻正以独特的东方智慧破解难题。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置于需要重点突破的科技前沿领域之首。处一隅而观全局,AI并不是替代人类的“竞争者”,而是激发创造力的“反应炉”。

站在文明迭代的门槛上,人独特的感知、判断、审美不可替代。我们要以开放姿态接纳技术的更迭,以谦卑之心守护文明的火种,坚信科技向善,共赴可期未来。

(注:本栏目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