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起的名字,承载满满爱国情

妈妈起的名字,承载满满爱国情

阳江90后姑娘曾爱国返乡就业为群众服务
2024-09-23 来源:阳江日报

曾爱国在塘坪镇双麻村党群服务中心帮助老人进行社保认证。 谭文强 摄

编者按

名字,作为新生伊始的馈赠,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千千万万个取名为“建国”“爱国”“解放”的人,带着从艰苦岁月一路走来的长辈们的期待,和祖国一起成长。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征程,便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生动剪影。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推出国庆特辑《“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跟您分享普通百姓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故事。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我和祖国     共成长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我叫曾爱国,爱国主义的爱国。”1990年出生的曾爱国,自我介绍时一般是这样讲解自己的名字。

1990年7月的一天,阳东区塘坪镇双麻村委会新寨村迎来一个新生命。26岁的黎清媚十月怀胎生下了她第二个孩子。在小村子里,新生儿的到来是件家喻户晓、全村跟着喜庆的乐事。“生的男孩女孩?”“给娃起个什么名?”街坊邻居、姑嫂妯娌间,为着新生儿的到来热闹地讨论。

黎清媚说,那时大家都问她给孩子起什么名字,有人提议干脆叫二妹,而她只是笑着回答说还没想好。其实,她有自己的打算。“我在兄弟姐妹间也是排行第二,从小就被人叫二妹。”黎清媚不希望女儿也被人叫这个名字。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给女儿取名曾爱国。

“就是爱国家爱集体的意思。”9月20日,今年刚满60岁的黎清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今过上了好日子,要感恩国家。黎清媚时常挂在嘴边的往事,是她7岁起就得帮家里照料鹅群、干农活。11岁,她才有机会上学。到了16岁,她已进入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以前隔5天才吃上一顿米饭,肉香更是难闻到。”她说。

1990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这春风同样吹到了新寨村。黎清媚一家过上了每天可以吃上一顿米饭的日子。日子有了奔头,女儿又在这时出生,她便把热爱国家的想法安放在女儿的名字上。

自此,90后姑娘曾爱国在新寨村生活、成长、读书,从小乡村走到了大城市。2012年大专毕业后,曾爱国留在了广州工作。黎清媚感慨,一代比一代强,女儿从小就接受教育,还有机会走出乡村在大城市工作,这是时代在进步。

2019年6月,在广州工作了7年的曾爱国,萌生了返乡工作的想法。“小时候想着走出去,留在大城市工作,如今更多是想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曾爱国说,一线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比较紧张,且和亲人聚少离多,这样的念头促使她回到了阳江。

回乡一年半之后,曾爱国才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2020年12月,她回到双麻村委会竞岗,成功当选该村党总支副书记。

这又是时代发展潮流下的一个拐点——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基层乡村的发展需要更多年轻力量。“今时不同往日,基层乡村选任干部不仅有素质要求,而且也有学历要求。”曾爱国记得同村前辈对她说的这番话。曾爱国是一名党员,且户籍地就在本村,有大专学历,有返乡意愿。她觉得可以尝试一番,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青年力量。

2021年1月,曾爱国开始担任双麻村委会妇联主席。今年3月,市妇联公布的2023年度19名“最美妇联执委”名单,曾爱国榜上有名。将近4年的乡村基层工作中,曾爱国把她的一股热情泼洒在了乡村的建设上。

作为双麻村委会妇联主席,她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引领妇女创业就业。其中,她主动参与联系对接广东省澳键丰泽妇女关爱基金会,为双麻村委会争取到10万元创业基金。

周金莲是双麻村的村民,肢体患有残疾,家庭经济困难。曾爱国根据相关政策,帮扶周金莲创业就业,为她采购20只怀孕母羊,支持她养殖湖羊。随着养殖规模的循环扩大,周金莲的湖羊养殖项目持续增收。这真正实现了“造血式”帮扶目标。

此外,曾爱国因户施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参与起草《广东开放大学帮扶塘坪镇双麻村防返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使用办法》),并根据自己了解的脱贫户和群众的情况,对《管理使用办法》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巩固脱贫成果。

自2022年1月1日《管理使用办法》开始实行至今,曾爱国等两委干部一共响应帮扶10多户因病因意外等导致经济困难的家庭。其中,曾爱国主动对接帮助单亲妈妈周杏娇购买电动三轮车,方便其接送女儿上学放学和平时务农。曾爱国还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购买衣柜、学习桌等家具,改善该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今,曾爱国和她成长的地方,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她的电话公布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到她。“现在手机通讯录里都是村民的电话号码,有什么政策落实或通知,我也是通过电话联系村民。”曾爱国告诉记者,现在双麻村委会两委干部大部分年龄在30岁至40多岁之间,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在各项工作的磨合中找到了团队的归属感,这让曾爱国更加喜欢这一份工作。“现在的干部队伍,服务群众的意识是刻在脑子里的。”曾爱国说。

“其实我也有私心,回村委会工作,离妈妈更近些,可以陪伴和照顾她多些。”曾爱国告诉记者,自父亲病故,是她的妈妈一直在操持整个家庭,至今还一如既往起早贪黑地劳作,打理着10余亩鱼塘和农田。

这4年来,曾爱国参与和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她记得,刚开始回村时,通信网络不发达,晚上7点过后,村子就静幽幽的,没有人出来走动。如今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子里不仅实现道路硬底化,还建了球场、小广场和文化楼。村民吃过晚饭后散步、打球或跳广场舞,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命运的轱辘也随之转动。农民工进城务工和青年才俊返乡就业,都是时代赋予的机会。如今的曾爱国已经成家,有一个2岁的女儿,和丈夫住在市区。曾爱国每天驱车往返于城乡上班,当车子驶入村庄,看到村里欣欣向荣的景象,曾爱国觉得尤其心安。“我最爱木棉花开的季节。”曾爱国说,她每次路过村子里的那片木棉树,心情都会格外舒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