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刀剪之都”,我市五金刀剪产业经营主体约4500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产品种类超5000种,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及地区。目前,全市五金刀剪全行业总产值超550亿元,产量约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的85%,正朝着“世界刀剪之都”的目标奋力前行。
近年来,我市五金刀剪产业从未停下发展的步伐,无数行业精英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工艺研发中,助推传统五金刀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刀剪装备制造业深耕的莫琳就是其中一员。从传统的高耗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莫琳是怎样做到的?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张嘉元 ■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陈宏侃
人物档案
莫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莫琳,广东科拓自动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科拓”)董事长、总经理,广东银岭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琳早期从事钢材贸易、建材生产以及房地产等相关行业,2017年开始转向刀剪装备制造业,并不断加大投资、研发力度,扩大经营规模。如今,广东科拓已成为我市刀剪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标杆之一,所生产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应用于金辉、张小泉、十八子、拓必拓等知名刀剪企业,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有力推动我市五金刀剪产业向着标准化、智能化目标实现转型升级。
记者:您之前从熟悉的行业转向从未涉猎过的智能制造业,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莫琳:我从1989年大学毕业开始经商,至今已经35年,这期间经历了两次转型。我的父亲以前一直从事钢材贸易生意,所以我从一毕业就开始接手。2007年,受政府邀请,我前往阳春市承包春潭水泥厂,这是我第一次转型,从贸易转向实体行业。管理人数一下子从几十人增加到上千人,对我而言是跨越式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段时间我“以厂为家”,每天都在钻研生产经营的门道,没日没夜地加班,最终按预期目标顺利达标达产。
2009年,我又回到阳江市江城区创办了广东银岭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在建材制造方面扩大经营规模。这些年来,我做的生意涉及建筑材料、房地产、运输等各个领域,这些行业都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所有与之相关的行业都跟着水涨船高,建材的需求量每年递增,我也在这个市场中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后来,虽然房地产市场依然红火,但我感觉增速开始减缓,于是我选择急流勇退,在最鼎盛的时候转让了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转而投向刀剪装备制造业。之所以选择刀剪装备制造业,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大有潜力的产业,而且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是整个五金刀剪行业未来几十年的必然发展趋势。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能做到顺势而为,契合未来的产业发展前景,那将大有可为。
记者:您刚进入刀剪装备制造业时,遇到了哪些挑战?
莫琳:从事智能装备制造业,和此前一直打交道的建材、房地产等生意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需要创新和研发的行业,如果没有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那么再高超的经商能力也无法施展。我作为投资者加入广东科拓,一开始对公司的技术研发方面并不太了解,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或许我在研发技术上并不算专业,但我对公司技术研发团队的水平很有信心,可以放心将技术层面的工作交给他们。很快我就在公司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以自己的经商经验,通过当好经营销售的舵手,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刚加入公司时,公司正处于低谷期,研发投入较大,经营销售方面也一直打不开局面。那时候,甚至要为了发工资而低价售卖设备,一些客户专门等到我们公司发工资前几天,趁我们缺钱来压低价格,导致经营陷入恶性循环,处境很窘迫。公司的研发团队所研发的产品质量过硬,领先国内的行业水平。但我认为,经营企业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有足够的效益,才能支撑起研发费用和公司发展。于是,我牵头将我们生产的所有机型和市场上的设备进行对比,从而寻找突破口。
和市场上其他品牌同类同质的机型,我们保持质量和价格稳定;而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机型,其他品牌没有的,那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可以适当提升价格,并作为主力机型进行推广销售。经过一番筛选调查,我们发现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四轴单面磨床在市场上具有独到的优势,该机器主轴带超高精密轴承,并首次引入行业独创的二维DXF文件参数导入功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于是,我大幅提高此款机型售价,并加大推广力度。
最终,我们凭借这款机器扭转局面,逐步走出了此前的困境,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声,还将积累的效益用于修建新厂房。如今我们搬进了新的研发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厂房面积达7000平方米,已成为一家集数控磨削机械和设备生产、开发与国际贸易于一体的企业。目前,公司年产值约为5000万元,最高可实现年生产2000台(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可谓是“鸟枪换炮”,开启了我们征途的新篇章。
记者:您觉得目前阳江五金刀剪产业的瓶颈是什么?
莫琳:从我们设备在市场上销售的整体反馈情况来看,目前阳江五金刀剪产业的瓶颈主要集中在抛光打磨上,而我们的智能化设备主要也是在攻克这些工序。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抛光打磨手艺,导致这些工序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且生产效率低。另一方面,依靠人工进行抛光打磨,产品无法实现标准化。产品质量的好坏,高度依赖工人个人的技术水平高低,这个师傅的手艺好,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就好,换另一个师傅来做又变样了,品控无法稳定。
阳江的五金刀剪产业想要实现转型升级,改变生产模式迫在眉睫。要将传统的液压机床更换成数控机床,摆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不再高度依赖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才能实现五金刀剪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预见,“以机代人”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市很多企业已经走在转型升级的路上。
记者:在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广东科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莫琳:阳江的五金刀剪企业想要踏上转型升级之路,打开高端市场,就必须更换先进的生产设备。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更换智能化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效益一般的企业而言难以承受。此前,企业购买用于制造高端产品的设备,要从德国进口,一组设备价格高达200多万元,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只能望而却步。如果更换设备,可能掏空企业所有资金,都未必支撑得起;如果不谋划转型升级,就意味着在高端市场没有一席之地,只能坐以待毙。
正当有的五金刀剪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逐步走向衰落时,我们本土的自动化数控机床研发出来了,仅需要20多万元一组,不足德国进口设备价格的八分之一。这么一来,许多企业都能负担得起,用可承受范围内的费用,让厂房内的设备实现更新换代,在市场上重新焕发竞争力。阳江的五金刀剪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我们势必要先行,因为智能装备制造就是阳江五金刀剪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源头所在。目前,阳江的刀剪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有四五家,我们公司的技术达到行业标杆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如今呈何态势,广东科拓将如何顺势而为?
莫琳:目前,阳江整个五金刀剪产业都处于高速转型升级阶段,大家都有着“求变”的共识,“不变”意味着等待被淘汰。金辉、张小泉、美珑美利、十八子、拓必拓等知名企业都已换上了我们的智能化设备,其他企业也正逐步发力,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向高端市场。实现生产标准化,提高生产精密度,降低耗能,是整个行业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也是我们研发智能装备所关注的重点。比如,通过使用节能电机代替传统电机,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转化率。
如果从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没有突破,五金刀剪企业将难以顺利完成转型。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目前,我们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专利2项及自主技术研发20余项,每年投入约3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研发费用占营收的7%左右。我们在成就公司自身的同时,也在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不断解决创新难题,谋求双赢局面。在我看来,我投身于这个行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能从中证明自我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一次次的攻坚克难,让我很有成就感。
记者:广东科拓发展到今天,凭借的是哪些特质?
莫琳:之前,阳江的五金刀剪企业刚开始摸索转型之路,对智能装备并不了解,而且当时的产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所以企业更加关注设备的价格,我们的设备在市场上并不亮眼。后来,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高端市场,追求生产标准化,对数控机床的了解也愈发深入,我们的优势才得以体现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正是因为我们对研发创新和设备质量的追求,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重重考验。如今,我们的设备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受到海内外客户的好评。
在我看来,其实从事这一行和其他生意是共通的,需要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对于自己认准的方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遇到逆风的局面,就轻易动摇初心,那发展的潜力将就此埋没。同时,经营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怀,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贡献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会继续在装备制造业上深耕,有朝一日,当阳江成为“世界刀剪之首”时,我会为我的贡献感到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