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具、书籍等日常小件,到家电、家具等生活大件,再到中古包、滑雪板等小众商品,二手交易品类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实现了“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

买二手商品、卖二手商品

年轻人捧红二手交易市场
2024-05-21 来源:阳江日报

店主在为顾客介绍商品。 黄方盈  摄

从玩具、书籍等日常小件,到家电、家具等生活大件,再到中古包、滑雪板等小众商品,二手交易品类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实现了“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

在过去,买卖二手消费品常常被视为囊中羞涩的表现,这种观念导致二手交易市场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隐秘和低调的状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买二手、用二手”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潮流。那么,从“买新不买旧”到“能省则省”,为何年轻人痴迷于二手市场?近日,记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

■ 阳江日报记者/黄方盈 林娜娇

消费观转变年轻人玩转二手商品

“我在二手交易平台购买过二手书籍、考试资料、瑜伽卡、旅行平台优惠券、电子笔等,节省了740元!”95后市民阿霖跟记者分享,二手商品交易最吸引她的就是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成色不错的心仪商品,而且能够获得节约资源的成就感。当时她想购买一张瑜伽卡,无奈的是价格太贵了,于是她开始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寻找,发现一位卖家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而转让瑜伽卡,平均价格为60元一节的瑜伽课,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仅需35元,且瑜伽卡还有半年多的有效期。这让她欣喜不已,果断下单购买。

同为二手交易平台常客的85后市民李蕾表示,购买二手商品让她节省了不少开销,在出售自己的二手商品时,她更是感受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乐趣。“我在搬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常用、价格不低的物品,于是我把它们分类打包挂到二手交易平台上卖出去。”李蕾介绍,去年年末,她购买了一批御寒的厚外套、长筒靴、手套等物品,用于前往哈尔滨旅游。然而,旅游结束后,这些厚重的衣物在阳江地区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她决定将其出售。李蕾分享,这一批御寒衣物购买时大概花费了600元,她以320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同样要去哈尔滨游玩的南方买家。如果不放上二手交易平台出售,这些衣物可能会一直在家里的衣柜里闲置,难以实现物尽其用。李蕾认为,二手商品交易,既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帮助了同样有需求的买家,实现了一种特殊的“共享”。

为何年轻人都“买旧不买新呢”?采访中,阿霖和李蕾都表示,如今的年轻人注重理性消费,追求实用,一些折旧率低、使用频率不高的商品,比购买新品更具性价比,而且购买二手商品也符合当下年轻人对环保、低碳生活的追求。

线上线下二手商品交易势头旺

在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发生转变和短视频带动二手电商崛起的变化下,如今,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据“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3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5486.5亿元,同比增长14.25%。在这种趋势下,转转、红布林、孔夫子旧书网、闲鱼等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丰富的购物选择。

而二手商品直播销售的方式,更让循环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请大家看看这个包包的外皮,没有较大的磨损。”阿霖在直播平台上看着主播展示手中的二手包包,并在评论区提问。在她看来,直播二手商品是一个更贴近买家的展示,买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商品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主播在直播间讲解产品的同时,还能输出一些消费品保养或鉴定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

与此同时,阳江线下的二手市场也在逐渐活跃。在某生活分享平台上,阳东区新江东路的一家二手奢侈品店,吸引了不少年轻市民前来探店打卡。5月16日,记者来到该店,见到店内摆放着各种经典款、复古款的奢侈品品牌包包,相比于线上购买,线下二手市场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真实的购物体验。95后店主沙文迪介绍,店内提供奢侈品级别的二手包袋的回收、寄卖、护理、鉴定,并有3位持有中检鉴定机构证书的鉴定师,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鉴定服务。他注意到,多数年轻人热衷于追寻美好事物,并对复古且稀有的二手包包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由于年轻群体经济基础尚不稳固,二手奢侈品牌包包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而且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乐于接受二手商品,发展前景广阔。

“每一件二手商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或浪漫,或感人。这也是二手商品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承载着故事和情感的载体。”沙文迪分享,一位顾客的丈夫购买了一只包包,作为结婚一周年纪念日的惊喜礼物,意料之外的是,顾客也自行购买了同一款包包,两人对这样的不约而同的选择感到惊喜。为了不构成浪费,这名顾客将这只充满了温馨的包包放到店中寄售,“希望这份浪漫能够传递到下一位顾客的手中”。

蓬勃发展背后需补上规范化短板

虽然“买二手、用二手”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潮流。不过,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随着二手市场的蓬勃发展,二手商品的品质参差不齐,买家难以判断其真实价值和状况等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由于二手交易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信用机制不健全,以及部分平台监管缺失,导致出现货不对板、以次充好、售卖假货、网络欺诈及退款困难、售后服务缺失等诸多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尤其在二手奢侈品市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风险更高。“虽然二手奢侈品价格相比新品会低一些,但如果一味追求低价格,那可能会‘踩坑’。”沙文迪建议,消费者要在有实体店或者规范化的平台上购买,购买时尽量要求卖家提供商品购买凭证、商品细节图等信息,并仔细核对商品的真伪。此外,还可以选择有信誉的鉴定机构对商品进行鉴定,以确保购买的二手奢侈品是正品。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以法维权让二手市场开出“绿色”之花

“二手商品指的是被个人或企业使用过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出售的物品;二手物品的交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跳蚤市场、二手商店、拍卖网站等。”第六届阳江市律师协会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黄斌斌表示,二手商品范围很广泛,有二手婴儿车、衣物等小物件,也包括二手房和二手车等大件物品,二手房的买卖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二手车会涉及到车辆是否是赃物或被执行物等相关复杂法律问题,这些都是消费者需要在二手商品交易中要注意的内容。此外,市场上销售的二手商品可能会出现来源不明、手续不全或商品本身有瑕疵和缺陷等问题,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时需要格外谨慎,应详细了解二手商品的性能和缺陷,并与转让方或二手商家明确约定保修、更换、退货等相关事宜。

当消费者购买的二手商品货不对板时应如何处理?黄斌斌表示,消费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等法律条文进行维权,根据该法律条文,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消费者有权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若商品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增加赔偿损失;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如果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受到损害,可以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

“进行二手商品交易时,消费者和卖家都应遵守法律规定的原则,并在出现问题时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黄斌斌提醒,消费者购买二手商品时,要仔细检查商品状况,确保商品没有明显损坏,特别是电子产品、家具等耐用品;要提前了解交易平台或卖家提供的退换货政策,以便于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应尽量通过信誉良好的交易平台进行商品交易,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