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仁兴 图/李向东 袁丹心 梁德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禀赋,为漠阳人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而壮丽的山河、秀美的景色,对漠阳人的文化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生性乐天,坚韧不屈,展现出别样的文化特质。
△ 周敦颐像
● 周敦颐
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 曾跃麟
曾跃麟,字子龙,生于阳江县城(今江城区)。
曾跃麟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任福建罗源主簿,以平贼有功升为福建汀州(今长汀县)通判。所任政绩显著,得学士李彦颖赏识,推荐入秘书。少师很器重他,适当时谏官缺,陈俊卿推荐曾跃麟任监察御史。绍熙末(1194年),几次发生灾异,曾跃麟奏请皇帝避殿减膳,言辞剀切,多见施行,一时重之。著有《子龙集》传世。
△ 汤显祖像
● 汤显祖
江西临川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他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因弹劾当时内阁大臣申时行任人唯私,作风专横,被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之后一直在临川专心写作,晚年以茧翁为号。他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前些年,诗人李京平跟我说过,踏足漠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自然和人文的维度,有两个方面的观感特别养眼。一个是山海相依,山清水秀;一个是诗意十足,诗味醇厚。他为此还写了一首题为《一入阳江满地诗》的诗,情真意切。
研究诗歌历史的人有一种看法,认为诗歌最初是从语言到文字演变而来的,语言文字是最古老的诗。中国的象形文字、方块字,从一开始就蕴含诗的意象、意境和画面感,直观地反映了我们老祖宗对世间万物的透彻领悟。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绵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抵描述的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数百年的历史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而诗联不分家,楹联是从诗歌派生出来的,俗称“对联”“对子”,其讲究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文史学者认为,楹联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或更早,春联则公认以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除夕题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最古。
游走在诗的国度,最光辉璀璨的无疑是大唐诗歌。也许诗歌与时空环境相关太密切,大唐诗歌多以其生动的意象、流畅的韵律、凝练的结构,勾画出大唐盛世多元的政治生态和多彩的民情民风,让唐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中华文明核心符号深深的印记。而远离“河洛”腹地的岭南大地,历经岁月的酝酿,也长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诗联奇葩。
这片土地,就是广东阳江。阳江古称高凉,因母亲河漠阳江纵贯全境,又称漠阳。
阳江地处九曲十三弯的粤西南海之滨,地形地貌像一个反马蹄形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面和北面有一系列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全长199公里的漠阳江,像一条墨绿色的绸带,盘旋延绵贯穿阳江境内的阳春、阳东、江城三县(市、区),经阳东区北津港注入浩瀚南海。境内还有那龙河、织河、黄什河、儒洞河等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自然风光旖旎。阳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光照时间长,气候温和,珍稀动植物遍布其间,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禀赋,为漠阳人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而壮丽的山河、秀美的景色,对漠阳人的文化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生性乐天,坚韧不屈,展现出别样的文化特质。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唐宋以来,中原文化经岭南注入阳江后,虽历经天灾战乱和朝代更替,仍然保存较为完整。自身积淀的海丝文化,更是一脉相承。阳江的民俗文化琳琅满目,诗联文化便是其中一颗珍珠,发出耀眼的光亮。在这片土地上,老百姓大多喜欢吟诗作联。每逢店铺开张、工厂奠基、宅院进伙、婚嫁添丁等喜庆之事,民众必定吟诗作联,烘托气氛。民间赛诗赛联蔚然成风,给生活平添了许多欢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地方古诗联日渐式微,文化传承后继乏人,而阳江诗词楹联却如繁花竞放,生机勃勃。这引起了全国诗联界的密切关注。2003年8月,中华诗词学会在阳江召开“阳江诗词现象研讨会”。2004年6月,全国第十八届诗词研讨会在阳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以及马来西亚的200多位诗界名流,在“诗歌共时体”的感召下,齐聚漠阳江畔,传为诗坛盛事。
至今,阳江诗联界每提起两件事,都还津津乐道。其一,2003年12月,阳江获得“中华诗词之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二个“诗词之市”。其二,2005年7月,阳江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同时获得“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的地级市。
说起阳江人的“诗联情结”,可以追溯到唐朝。阳江古属高凉郡,在盛唐时代,从高凉走出的高力士(本名冯元一)蜚声政坛。晚年他被诬贬巫州,写了一首有名的《食荠》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借物明志,以写其身世与怀抱,表达自己的忠君气节。不久,玄宗去世,高力士悲恸至极,呕血而死。朝廷悲之,以国礼葬于泰陵之侧。高力士家族极富传奇性,其先祖冯安之子冯跋为北燕国君,子裔为北魏所迫,一支渡海南来定居高凉,世代雄于岭南。其五世祖冯宝娶越族首领冼夫人为妻。冼夫人忠于国家,怀集百越,领表数郡,被奉为岭南圣母。历陈、隋入唐,代有封赠。周恩来总理更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也就是说,早在1500年前,高凉已是南北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典范。至少至唐代,阳江人已有吟诗作对的习俗,而《食荠》则是现今可查实的漠阳人最早写的诗,实为开一方吟风习俗之作。
此后,历宋元至近世,珠辉玉映,代有名家。宋代有宋淳熙五年进士、监察御史、阳江籍曾跃麟和他的诗词集《子龙集》。元代有李梅国,明代有刘芳、苏恩、苏复生和陈衡,清代有王若霞、谭敬昭、谢小楼、邓琳、姜自驺等。新中国成立前后,阳江诗联的代表人物有阮退之、曾传荣、关振东、林举英、谢绍祯等。
曾跃麟写的七律《龙涛秋月》,是阳江地方最早存留的古体诗。龙水秋澄,又名“龙涛秋月”,是阳江古代八景之一。据《清一统志》记载:江城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古时江水流至此处时,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水声哗啦直响,涌起堆堆雪白波涛,后浪紧推前浪,上下翻滚,仿若蛟龙腾跃其间。“龙涛”村名也由此而来。这里近处树影婆娑,远处烟雨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每当中秋之夜,碧霄万里,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似水银倾泻而下,将龙涛村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江水泛着银波,有如飘逸的白练。而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两轮明月,交相辉映,堪称奇妙!
阳江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中秋圆月照临、万家团聚之时,月宫里的嫦娥姐姐,抵挡不住人间美景的诱惑,偷偷带着数名宫女降临凡间。她们悄悄坐上漠阳江边渔家的小船,一边划船玩月,一边抚琴吹笙。小船过处,音韵悠扬,引来岸上无数羡慕的目光。而此时两岸村居,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面对家乡如此美景,曾跃麟吟诗一首:
龙涛滚滚饮双虹,
凉月清秋万里风。
映水桃花丹潋艳,
缀林霜月玉玲珑。
樵惊落雁催残照,
渔傍浮鸥听晚钟。
几度临秋耽野趣,
无边诗思许谁同?
多少年来,一句“几度临秋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让多少漠阳游子增添几多乡思。
为了寻找昔日阳江诗联之风,我特意跟随诗联文友前往市区北山公园。虽然是仲秋,但暑气未消。大家沿着崎岖的小路,经过半个小时的攀登,来到了北山半山腰的熙春亭遗迹。
据史书记载,熙春亭为宋元祐年间知州徐辅所建,上面刻有诗词和楹联,是研究阳江文史的重要遗址。很长一段时间,熙春亭都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地,成为历代文人的打卡点。令人遗憾的是,熙春亭早已荒废。只有北边的瑞禾石,镌刻着宋代诗人、南恩州知事张登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重阳“留题熙春亭”诗一首:
熙春亭建为民安,
要识熙熙本不难。
一日但能先克复,
百年虽久亦胜残。
满城和气薰天地,
终岁长春忘暑寒。
斯道古今无异路,
独题待与后贤看。
站在大石前,重读这首诗,顿生无数感慨。诗词楹联作为本土特色文化,曾经风光的岁月,值得后人自豪。
据文史学者考证,阳江诗联文化别具一格,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诗联是从民俗文化演绎过来的,如《诗经》里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是“国风”——当时各地民歌的荟萃。而《楚辞》则是楚国众庶的民歌。在我国民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楚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阳江的地方语言与古声韵很相近,古中原的许多古音,在这里被保存下来,成为了一种地地道道的方言。“万壑松声砭俗耳;半山云影净禅心。”这是清道光年间阳江举人邓琳所撰的对联,用阳江方言和古汉语来读,语调、音调都很相近。像这样的诗联例子,阳江不胜枚举。
再说,历朝的中原文化,通过官宦流转过阳江,也促进了阳江诗联的进步。据考证,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周敦颐、寇准、苏轼、吴铨,明代的汤显祖、徐渭等人都来过阳江,对阳江的诗词楹联文化发展传承影响深远。
△ 阳春通真岩
△ 阳春通真岩顶层岩壁石刻拓文(部分):转运判官周惇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
周敦颐是湖广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上承孔孟,中杂道释,下启程朱,是“北宋五子”和“湖湘十杰”之首。他一生为官清廉,是北宋时期官、民都推崇的人物之一。他奔波于各地为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阳春的崆峒岩、通真岩均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洞天福地。自北宋以来,不少过往的文人士大夫登临于此,观光,悠游,赋咏。宋熙宁元年(1068年)十二月,作为转运官的周敦颐巡连州后,经泷江入春州(即今阳春),巡铜陵县(即今云浮、阳春交界地区),这天已是除夕。翌日,即宋熙宁二年正月初一,周敦颐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游赏了通真岩、崆峒岩,并欣然写下了七律《按部至春州》:
按部广东经数郡,
若言岚瘴更无春。
度山烟锁埋清昼,
为国天终护吉人。
万里诏音频降下,
一方恩惠尽均匀。
丈夫才略逢时展,
仓廪皆无亟富民。
该诗文道出了当时阳春萧索清凉的景象,是阳春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首诗。
南宋抗金名臣胡铨也为通真岩留下了名句。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谪新州(今新兴县),曾游历南恩州(今阳江)。此间,他写下《游铜石山》一诗。诗句曰:
是处山皆石,他山尽不如。
固非从地出,疑是补天余。
下随一拳小,高凌千仞虚。
奇章应未见,名不下中书。
诗中所说的铜石山,应该是现在的阳春通真岩。他把通真岩比作是女娲补天的石块所化,想象瑰奇,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的宽广胸怀。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明朝的大戏剧家。他一生反对假道学,抨击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因而遭受宰相申时行的弹劾,于明代万历年间被贬谪徐闻当典吏。他途经阳江时,慕名游览阳江的莲塘驿、罗琴山、双鱼城等地,并留下抒怀诗若干首,比如:
莲塘驿
阳春驿晚看莲塘,
白马山来海焰长。
不似江南青菡萏,
止因炎热当秋霜。
阳江望夫山
峰眉如黛翠如环,
破镜迷离烟雾间。
昨夜双鱼何处所,
戙船多在海陵山。
我曾经沿着汤显祖诗中所述的线路,寻访汤显祖的足迹。站在闸坡港西侧牛塘山为纪念汤显祖而建的“牡丹亭”前、驻足上洋镇400多年前为抵御倭寇而建的双鱼古城遗址,顿时生出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当历史的年轮驶过四个世纪后,已不见当年的双鱼城,唯有吟颂着汤公的诗句,抚摸脚下残留的古砖碎瓦,凭吊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往事。
△ 城市“快闪”活动中,小朋友在朗诵古诗词。
△ 2020年5月8日下午,阳东区乡村诗词文化振兴暨李世焱诗词座谈会在东平镇良洞村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 2019年1月3日晚,市实验学校在校明园广场举行中国诗词大会。
阳江本土的民俗文化,也跟古诗联文化有很大关联性。比如,阳江的山歌、民歌、儿歌就与诗联有关联。诗联作为心感于物的结果,源头在于生活、在于特定的社会实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之所以为后人所乐道,是因为真实反映了一个时期的“人间烟火”,沾染了深入草根文人的风骨与风度。阳江的歌谣跟古诗词的结构很相近。如下面两首儿歌:
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照竹坡,
鸡乸耙田蛤唱歌,
老鼠行街钉木屐,
猫儿担凳等姑婆。
麻雀仔
麻雀仔,路边踎,
老娘晒谷你来偷,
有日终归捉紧你,
左你拔毛挂上钩。
这些儿歌来自于日常生活,信手拈来,琅琅上口,其吟唱起来,与古诗词的韵律十分相近。
阳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于201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诗人院士”美誉。他写得一手好诗,就是得益于小时候良好的家风和乡风熏陶。
温室栽培二十年,
雄心初立志驱前。
男儿若个真英俊,
攀上珠峰踏北边。
1961年,26岁的他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有感而发写下的这首自励诗,充满了家乡的方言味。
阳江诗词楹联文化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文风盛行。阳江有句俗语:“开口不谈诗书画,家财万贯也枉然。”阳江人在谈婚论嫁时,把懂多少诗、书、画,作为重要标准之一。
清乾隆年间,阳江开展纪念烈女王冬姐征诗活动,投稿者众多,仅是作品收入诗集者就达140人。从民国时期至今,阳江民间一直自发举办诗歌对联书法竞赛,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间断。经常是一边武斗炮声隆隆,一边冒着枪响粘贴自己的诗联榜。
每次阳江诗歌对联书法竞赛,百姓都踊跃投稿,宗师认真批语点评,然后排出名次张榜公布,场面十分热闹。
△ 阳江民间书法家在书写春联。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阳江人喜欢自撰自书,张贴春联。丹纸黑墨,字体圆润,内容喜庆,寄托着新年的愿景,展露出一种乐天自信。阳江人乔迁新房、喜结良缘,也要贴上大红的喜联。
改革开放后,阳江诗词、楹联创作如火如荼,民间诗词、楹联组织应运而生。1982年成立的“漠江诗社”和后来成立的“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阳江市楹联学会”是三大市级诗联社团,成员们每季度举行一次雅集,分别定在新春、端午、中秋、冬至举行,风雨无阻;每月一次的诗词研讨会已成定例,雷打不动。在活动中,成员或吟唱自己的新作,或畅谈创作体会,或将作品谱成歌曲演唱。唱和的内容则更加多样化,有命题、置题、和韵、依句成律等等。命题如咏松、咏竹、咏秋等。置题如置草石盆景为题等。和韵是其中最常见的活动,一人有作,即请众人品评,大家和之,进而吸纳各方的诗友共同推敲,相互唱和,颇有古文人曲水流觞、寄情山水之风范。1998年重阳节,阳江举办《阳江好》填词活动,竟有500多人参加。
阳江人喜欢借诗联言志。大革命时期“阳江十七烈士”之一的敖昌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阳江县首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6岁。临刑前,他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狱卒唤吾名,
从容就酷刑;
人生谁不死,
我当享遐龄。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真情哪有诗,
此中一念内心知。
诗坛书苑重新数,
南国才人阮退之。
这是我国文坛宿将、原广东省文史馆馆长胡希明对阳江籍著名诗人阮退之的高度评价。
说起阳江的诗联,阮退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阮退之1897年出生于阳江一个书香世家,诗词和书法造诣颇深,被誉为“岭南八子”“南国诗人”“章草专家”。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时任阳江县学生联合会会长的阮退之,积极发动县城各校学生响应。当年8月,他考上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乡推进中共阳江支部的建立。1927年,国民党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清党大屠杀,他避走香港。1928年6月,他到上海从事诗词和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与陈树人、何曼叔、梁孟琳等相唱和,几年间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
1940年夏,阳江籍青年画家关山月在韶关举办画展,展场被日寇战机炸毁一角,经济陷入困境。阮退之得知消息,马上给予资助,为关山月解了燃眉之急。他写下诗作《初识关山月》:
高仑弟子关山月,
海外归来乃见之。
一水阳江才百里,
有君为画我为诗。
表达了两人忘年之交的故土深情。
中年以后,阮退之继续寄怀于诗。此时国事艰难,忧患未已,他只能在诗中抒发内心的忧虑和愤懑:
风雅谁甘作达名,
九州雷雨是春声。
文章百代观摩遍,
世有诗人未太平。
1946年,阮退之隐居香港,依然热切地期盼祖国解放。他在《五十自寿》诗中表达了这种心情:“何处适宜专壑计,青山拟筑待红亭。”1975年,他定居广州,写出大量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领导、歌颂新人新事的诗作。他的这些作品大多数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新题材和新风貌再次被广大诗友和群众激赏。
阮退之晚年的诗作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了新的发展。他的诗以七绝为多,偶涉律句,却又颇有宋贤韵味。例如《初寄黄晦闻先生》:
燕门落落黄居士,
十载劳劳往问心。
待要有人扶正学,
回将功誉著孤吟。
闻风涪水心长接,
向晚潮流意自深。
北客过谈知近健,
黄花白社及时寻。
在他的诗稿里,有不少是眷恋故乡的诗篇,如《忆童年》:
鸡歌初唱尾红红,
结队田间趁东风。
一事淋漓忘不得,
骑牛和雨过村东。
回忆起在初等小学堂读书的场景,他写道:
昔日江城读书处,
濂溪古院后庭荒。
落花岁月无人记,
积雨墙根败叶香。
1979年,一生忧国忧民的阮退之病逝于广州,时年83岁,漠阳乡亲痛失一位诗坛巨擘。
群众是文化的主人,只有大家从心底里挚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让文化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阳江人对诗词楹联的热爱,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民间收藏家钟贤照有一套《钦定宋史》,书里收入了不少阳江人的诗联。多年来,他不辞辛苦,到深巷老宅中寻觅先辈们留下的墨宝。阳江的老建筑上镌刻有什么文人楹联,他都能一口道出。他花费了大量心血,收集到许多阳江历代文人手迹。
诗联更是阳江乡贤手牵手的精神心灯。人们常常以诗联传情。诗人程禹功移居澳大利亚,长期靠写诗传递音信。我读过他的《思念故乡》:
远隔数万里,
时常思故乡。
村前北津阔,
海口独石昂。
云水含阳丽,
江河带月光。
榕荫遮路半,
望海盼归航。
诗中游子晚年远离故土的悠悠思乡之情,让人掩卷泪目。
我曾走访一位叫梁端恕的老人,看到两本历经沧桑的手稿。手稿的作者是梁端恕的祖父,叫梁泽西,为阳江平冈良朝人。他擅长诗歌对联,时人称“对联王”。村庄周边的人遇上生老病死,都会找他代写对联。他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对联手抄成集,装订成两本,作为传家之宝。这两本手稿曾流落美国70多年,后来通过各种线索找寻,于2007年重回作者后代手中。梁端恕老人表示,要珍藏它,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诗联与城市相伴相生。阳江人喜欢把诗联文化融入城市景观中。在市区望瞭岭怀乡阁,游客在饱览山顶优美的自然风光之时,亦可以观赏阁内悬挂在墙柱之上的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咏叹阳江八景的诗词。在大小公园街区、在各处亭台楼阁,也常能见到镌刻于木石牌匾上的优秀诗词楹联。诗意流淌,联香满城,诗联让阳江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书卷气。
也许是受到阳江诗联文化氛围的感染,195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第一次到访海陵岛,写下《访海陵岛》诗:
帝子南来竟不回,
海陵荒冢对斜晖。
涛声漫诉兴亡恨,
风啸空增洋海威。
且喜望天勤水利,
更惊穷垌养鱼肥。
千斤亩产期明日,
一道长堤接翠微。
首访海陵岛后,省里在陶铸的推动下作出了建设海陵大堤的决定,拉开了阳江人民用肩膀筑起大海堤的大幕。历经8年奋战,1966年7月1日,全长4625米的海陵大堤建成通车。陶铸的诗也成为阳江人民战天斗地、围海筑堤的历史记忆。
进入新世纪,阳江诗联除了原先的“士人风韵”,当下提倡的悦民意味、平民色彩尤为凸显。整个诗坛可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多姿多彩,各擅胜场。
良洞村是阳东区东平镇一条普通的村子,乡民素来崇文重德。村里成立了阳江首个村级诗社,经常开展诗联书法活动,组织村民读书写诗出墙报。李世焱是村里写诗最多的人,被称为“草根诗人”。他一生创作的古体诗词有1500多首,出版了《狮山小草》《一家村诗絮》两本作品集。
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楼村自然村有“诗歌村”之称。楼村文化广场侧有一个“诗词联语专栏”,自2007年开栏至今,每年出版专栏5至6期不等。楼村靠近南海,村民有唱“咸水歌”和山歌的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村的郑木有、郑昌实等是当时的“诗歌红人”。后来,一些村民又热心诗联创作。2007年,村里成立了诗词联谊会,诗联创作氛围活跃起来,大人小孩纷纷参与。一次,举办者出了上联“风扇扇风凉习习”,向大家征集下联。一名8岁的小女孩对的下联是“地拖拖地滑光光”,让人称妙称奇。楼村把征集作品在“诗词联语专栏”公布,供村民欣赏交流,为生活赋歌。截至2021年12月,楼村诗词联谊会举办了94期主题诗会,并筹资结集出版了9辑《诗词联语集锦》。
50多岁的阳江人王衍是一名诗联爱好者。2017年,他对诗联创作产生兴趣,就大量购买相关书籍,刻苦学习。他虚心向老前辈学习,诗联创作进步很快。近两年来,他参加全国各地的诗联大赛,屡屡获得各种奖项。他的儿女和弟弟受他的影响,也喜欢上诗联创作,家庭聚会常常吟诗作对。
世间最快活的人,不仅能让自己知足,也能领略生活的本真,在平凡的日子里自得其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经常开展各种征诗征联比赛,举办雅集活动现场赋诗撰联,出版期刊和个人专集。还组织会员外出采风,开阔视野,共生语境。然后逐步扩大覆盖面,在县镇两级公共场所办起“诗歌对联园地”和“山歌对联榜”,发表作者新作。
喜欢唱和是阳江诗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虽然哲学家们以为孤独是人类个体的宿命,但漠阳人对此不予认同。他们确信诗可以作为一种理解的力量发挥心灵桥梁乃至心灵疗治的作用,一首赠诗是一颗孤独的心向外界发出呼唤,和诗则是一种响应。在邀请和响应之间,人们依靠高贵的集体互动来克服个人的孤独,找到温暖的力量。所以在和诗的海洋中,漠阳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健康愉悦。目前,阳江全市诗歌楹联创作参与者达600多人,爱好者超5万人。走进阳江这座城市,闻到的是诗香,听到的是安静,看到的是从容,而浮躁在这里变得越来越难以安身。
“天对地,雨对风。平平仄仄仄平平。”2021新学年刚开始,阳西县第二中学的电教室里,响起阵阵朗读声。这是市中华诗词学会、市楹联学会在这里开展“诗联知识进校园”活动,高一学生正在听专家讲座,学习有趣的楹联知识。亲临其境,让我感慨良多。阳江文化界重视诗词楹联进校园进基层工作,在学校、企业中建设诗联文化教育基地,让学生和市民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提高古典文化素养。
谢绍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生前对诗联的研究很深入,专业功底深厚,为阳江楹联学会和阳江中华诗词学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康斯馨先生是一位资深的诗词楹联创作者,他的楹联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还应邀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专题晚会。退休后,他十分热心诗词楹联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工作。除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上课外,他还经常在网络上举办诗词楹联知识讲座,参与者众多。
进入新时代,阳江诗联怎样传承发展?阳江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阳江楹联学会会长容振标激情满怀,他对阳江诗联界适应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要,深入生活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佳作充满信心,表示要继续开展诗词楹联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利用移动互联网传递信息短平快的方便,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诗联知识,让诗联创作后继有人。
我相信,深深扎根传统文化的沃土,沐浴新时代的阳光雨露,阳江诗词楹联文化这株奇葩,一定会更加绚丽,而兴盛的诗联文化一定会改变阳江这座城市的气质,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在其中的人。
衷心祝福越来越诗意的阳江,带给市民更多诗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