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给东风螺投喂饵料。 陈建华 摄
东风螺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池内。
■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宽敞的大棚里,460个标准化养殖池并排铺陈,水不间断从水管流入水池,池水清澈见底。随着饵料被投入池中,藏在沙子里的东风螺犹如“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吸食食物。11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阳西县上洋镇沙湖村的广东伟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东风螺养殖基地,看到这样一幕。
令记者吃惊的是,在这里,东风螺摄食的居然是生蚝、螃蟹、鱿鱼、鲜鱼等人类也爱吃的海鲜。广东伟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宏章告诉记者,之所以东风螺的伙食这么好,是为了让东风螺积蓄鲜味物质,如此肉质才会鲜美。
“它的学名叫方斑东风螺,俗称‘花螺’‘南风螺’。”许宏章介绍,这些被称为“直肠子”的“小家伙”十分娇嫩,把它们养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否调控好水质和防治疾病是东风螺存活的关键性因素。
东风螺对水质要求高,需要24小时不间断流水养殖。“为确保东风螺能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我们每周至少会进行2次水源检测,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双管理。”许宏章告诉记者,为从根源上减少病害,基地坚持“无抗养殖”,通过投放有益的微生物调控水质,增强东风螺的免疫力。
饵料投喂量的把控在东风螺养殖中也十分重要。“投喂的频率和量要视气温及东风螺生长情况而定。”许宏章举例说,高温天气,每周要连续投喂6天,每个池子每天投4.5公斤左右饵料。如今天气渐凉,则投喂一天停一天,每个池子每天的投喂量也减少至3公斤左右。
“养东风螺是门技术活。”许宏章笑着说,这是他养殖东风螺的第13个年头。许宏章是上洋镇南山海村人,今年46岁,从事水产养殖已有30多年。
“我最早跟着爸爸养对虾,2012年对虾行情低迷,恰巧这时候我通过朋友接触到东风螺。”许宏章回忆,起初他只在老家尝试养殖了20个池的东风螺,眼看收益不错且市场前景较好,2019年便租下现在的场地,分两期建成现在的养殖基地。
“今年的东风螺苗已分三批完成投放,顺利的话,最早一批预计春节前后便可上市。”许宏章告诉记者,基地东风螺养殖期为10到12个月,一年养殖一造,每个池产量在225公斤左右,总产量约10万公斤,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地的批发市场。按照目前每公斤96元的批发价计算,预计总产值达960万元。
作为一名“老水产”,许宏章深知种业的重要性。“以前我们的种苗都是从海南采购,运输过程会有损耗,因气候、水体的差异,养殖也存在一定风险。”多年来,许宏章一直致力于培育优良种苗,并于去年8月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东风螺种苗。
“自繁自育的种苗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增强了种苗在当地的适应性,提高了成活率。”许宏章说,一个22平方米的养殖池,同样的产出,使用海南采购的苗需要投入3万苗,使用自己繁育的只需2.5万苗。种苗除满足自己基地的需求外,还供应本地以及湛江等地。
“刚来这里时,只有2家养殖户。”许宏章告诉记者,随着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少人开始登门询问东风螺养殖情况,并跟随他的脚步养起了东风螺。
近几年,上洋镇的东风螺养殖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据了解,该镇现有养殖户30多家,养殖池3000多个。
“我以前在深圳打工,无法照顾家庭,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挺不错。”在许宏章的东风螺养殖基地,许耀一边给东风螺投喂饵料一边说。
离开基地,透过无人机从空中鸟瞰,大小不一的鱼虾螺塘一个接一个,一片连一片,成为海滨一景,彰显着上洋镇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