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拿到压岁钱马上跑到一边拆开,拿出里面的20元,不屑地对妈妈说:“哼,才20元,小气鬼!”弄得这妈妈和给压岁钱的大人都很尴尬。“妈妈,我原来的红包是100元,你怎么换成了20元?你快点给回我,我要凑钱买手机!”妈妈发火了,对男孩吼叫:“不准买手机。这些钱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不给出压岁钱给别人家孩子,你能得到这些压岁钱吗?”男孩和妈妈闹起来了。
以上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水涨船高,从原来的几元钱到现在的几十元甚至几百元。钱多了,自然就会涉及消费、管理问题,由压岁钱而引发的亲子矛盾也增多。那么,压岁钱要不要定个额度呢?压岁钱究竟属于谁呢?
近日,广东普法网上发布的一个案例,值得大家深思。该案例发生在几年前,小苏父母经法院调解离婚,小苏随父亲苏某生活。苏父将小苏两个春节的3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第3年,小苏搬至母亲黄某处一起生活,后法院判决变更小苏由母亲黄某抚养。第4年,苏父未经小苏同意,擅自将小苏存入银行的压岁钱及利息3045元取出。后小苏以苏父私自提取其压岁钱拒不返还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诉至法院请求返还存款本金及利息,最终法院予以支持,判决被告苏某返还小苏本金及利息共计3045元。
这一结果让很多父母心有不甘:如果没有我们的付出,哪里会有孩子们的收获?但是,且看看法律的说法:“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应当归受赠人所有。此外,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接受长辈的压岁钱,长辈可以决定给不给压岁钱,但是给出之后,压岁钱就属于孩子了。
但是,虽然压岁钱归孩子所有,孩子却不能随意消费或者支配。因为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因此只能从事跟年龄相适应的行为,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压岁钱归未成年人所有,父母可以代为保管,但不能据为己有,也不能单纯为自己消费。当然,如果父母想用压岁钱为孩子购买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则不在法律禁止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