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刘巧伟

寻味梅州

文/图 刘巧伟

2024-12-12 来源:阳江日报

梅州市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中转站”,是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菜之乡,当地美食朴实而独特。客家人善于发挥食物的本味,呈现食物最自然、最原生态的味道,让并不奢华的原料做成的平凡食物,滋长出了刺激味蕾的客家风味。笔者来到梅州大饱口福,在酒店尝了客家娘酒、娘酒鸡和客家三宝(梅菜扣肉、盐焗鸡和酿豆腐);在早餐店吃上了腌面和三及第汤;在小吃街尝到了味酵粄、仙人粄、捆粄和笋粄等。

客家娘酒鸡

来梅州的第一晚,朋友请我们品尝当地的特色菜肴和客家娘酒。客家娘酒呈红褐色,气味芬芳。抿上一口,香甜醇厚,酒性温和,犹如甜美的夏日晨露触碰舌尖,瞬间愉悦身心。

客家娘酒因酿造和食效都与客家妇女紧密联系,故称为“娘酒”,是客家人的母亲酒,是古老的酒种。客家娘酒以糯米、黑糯米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发酵而成,共有选糯、浸米、蒸饭、拌粬、发酵、取汁、炙酒、窖藏等八大基本流程。而炙酒是让客家娘酒“升华”的一道程序,糯米发酵出来的酒经过禾草燃烧高温火炙,味道更加醇厚清香甜且有利于保存。

娘酒、本地鸡和生姜的组合,成就客家人的又一特色佳肴——客家娘酒鸡。客家娘酒鸡汤醇肉滑,性温热而祛寒湿,并有益气养颜、活血通乳的功效。

制作客家娘酒鸡的过程:首先,将鸡洗净并切成块,然后在锅中加入花生油,炒香姜丝,放入鸡块炒香,下少量客家娘酒继续翻炒至浓香,关火。将所有食材转移到瓦锅中,加入适量的客家娘酒,大火煮开转小火炖煮半小时即可享用。

客家娘酒鸡不仅是客家地区的一道经典菜式,还在客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必用客家娘酒,妇女分娩后也用客家娘酒炒鸡滋补身体。

腌面和三及第汤

在梅州的第二天,在小巷的早餐店吃上了梅州的标配早餐腌面和三及第汤。腌面颜色金黄,面香扑鼻,面条爽滑筋道,味道鲜美可口。腌面是一种简单的碱水面食,撒上猪油爆香的蒜粒,搭配葱花、盐或鱼露,热猪油拌着吃,香味浓郁。

腌面是梅州地区特色的客家小吃,腌面之所以被称为“腌面”,是因为其制作过程中需要将烫熟的面条加上调料,快速拌匀,这个动作在客家话称为“腌”(普通话叫“拌”,阳江话叫“捞”)。

三及第汤类似我们阳江的枸杞猪杂汤,汤里有猪肝、瘦肉、粉肠和枸杞叶。但三及第汤与阳江的枸杞猪杂汤略有不同,三及第汤不用枸杞叶,而用红背叶代替,再加上少许红粬(应顾客的要求而加),便做成了味道鲜美、清热解毒、养血润肤的三及第汤。

三及第汤是梅州市蕉岭县民间传统特色小吃,属于客家菜。其名称来源于用猪肝、瘦肉、粉肠三种食材比喻状元、榜眼、探花三个及第的科举名称。

味酵粄

在早餐店吃腌面的时候,看见一年轻女子沿街叫卖一种点心,我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年轻女子笑称,是味酵粄,是一道客家传统的家乡美食。粄是客家人特有的风味小吃的词汇表达,是客家特色的一种米食,类似于阳江人的“”。粄,一般是以大米为主,磨出粄浆,再挤去多余的水分就成米浆,或用面粉、糯米粉等。味酵粄的味道有点像我们的槐花糕,有碱水的味道。

味酵粄制作的主要食材为粘米粉和土碱。大米浸透磨成米浆,用开水冲浆,配以适量土碱,盛小碗用旺火蒸至碗面周围膨胀,中间成窝形时即成。味酵粄口感软韧而弹牙,风味独特。这种传统米膏粄是在物资匮乏年代为充饥而衍生的一种吃法,经过多年演变、改进,成为了今天梅州街头巷尾的美食。

仙人粄

来到梅州,在市场、小吃街、景区等地方,都有人卖仙人粄,你知道什么是仙人粄吗?走近一看,仙人粄就是我们阳江的凉粉,各个地区的叫法不一样。来梅州时值11月,天气依然干燥闷热,来上一碗软滑香甜的仙人粄,让人瞬间感受到清凉与惬意,如入仙境。

仙人粄是梅州的著名传统小吃,是一种清凉饮料。它以仙人草(即凉粉草)为主要原料制成,这种草有降温解暑、清心除火的功效。仙人粄口感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制作仙人粄方法:锅内放水,放入干仙人草和食用碱熬煎,火候到一定程度时,汤汁浓稠,将草渣捞起,再将汤汁过滤,然后倒入适量淀粉或者米粉和红薯粉,并加热不断搅拌,待汤汁变成糊状后即倒入大盆内冷却,便成了仙人粄。仙人粄的制作颇讲究手艺,做得好的,软滑到要用手捧才拿得起,柔而不脆,入口还有嚼头。冷却后的仙人粄呈棕黑色,有光泽,切大块仙人粄盛于碗中,用小刀切碎,用蜂蜜、炼奶、香蕉露或白糖调拌,口感甘、香、韧、滑,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

客家菜是客家人长期劳作生活的智慧结晶,以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如今客家人遍布全球,客家人不论到了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的味道。当客家人吃着这些家常菜,故乡就好似近在咫尺,倍感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