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丽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此诗,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其中的荔枝是如何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送到长安城的,鲜有史书详细记载。历史考据派著名作家马伯庸的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小吏拼尽全力化解岭南新鲜荔枝运往长安这一难题的故事,他用11天的时间完成9万多字的创作,将一段鲜为人知的荔枝与荔枝使的风云际会,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尽显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妃子一笑,万家齐哭,有人知是荔枝来。
故事围绕一个微末小吏李善德展开。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里寂寂无闻的九品小官李善德,一生兢兢业业,却在临近退休之际,被莫名卷入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辰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绝境之中,李善德为了家人,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决心放手一搏。他凭借对算学的精通和执着的精神,探索荔枝保鲜与转运的方法,踏上了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征程。
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荔枝转运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困难一一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炎热的夏日,与李善德一同为这颗“要命”的荔枝而奔波。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李善德的恐惧、迷茫和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本以为是运送“荔枝煎”,“可这一眼望去,他却如被雷劈,那居然是个‘鲜’字!”“荔枝鲜”与“荔枝煎”只有一字之差,性质却有天壤之别——“荔枝煎”是一种蜜饯,便于保存;“荔枝鲜”是新鲜荔枝,如何跨越五千里之遥抵达长安?“他整个人僵在原地,只有下巴上的胡须猛烈地抖动起来。”李善德缓缓转过身躯,放开步子,突然加速,疯狂地朝北面皇城跑去,花白头发在风中凌乱不堪。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李善德的坚韧、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出发前,他特意去了兵部,抄来一份《皇唐九州坤舆图》与《天下驿乘总汇》,对大唐交通算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找到合适的运输方式,李善德赴岭南实地考察,从荔枝的采摘、保鲜处理,到运输途中的驿站设置、马匹调配,事无巨细。这个过程,他遭遇来自各方的阻碍,既有官场的推诿扯皮、贪污腐败,又有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题。“所有的数据表明,提速已达极限。五天三千里是极限。”李善德想,只能从荔枝保鲜方面再想办法了……
正是这些接踵而至的困境,推动情节不断发展,让读者也置身于那个紧张而充满挑战的大唐官场与荔枝转运之路。李善德并非那种天生的英雄,而是一个被命运逼到墙角,依然选择奋力一搏的普通人。作者刻画人物的方式堪称一绝。除了李善德,书中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极为鲜活。胡商苏谅,看似唯利是图,实则重情重义,在李善德最困难时伸出援手;峒女阿僮,她的善良与真诚是李善德坚持下去的动力;杨国忠,大唐的权臣,他的傲慢、专横与不择手段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正是他的一句话,将李善德推向了深渊。
这些人物相互交织,构成生动的大唐官场群像。为满足贵妃的一时口腹之欲,整个大唐官场机器被发动起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李善德这样的小人物,在权力的漩涡中没有任何话语权,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去抗争,尽管这种抗争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如此渺小,但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年,李善德在石门山下选了一块地,挽起袖子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了一个荔枝老农……”历经磨难后,李善德最终选择远离官场。他明白: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身边的亲人和那些平凡而真实的幸福。
此书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唐盛世背后的危机与无奈,让大家看到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升华,感受到平凡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读完此书,那颗穿越千年而来的荔枝,好像依然挂在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我们从中看到并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坚守内心的正义与善良。另外,书中所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份对生活的执着与勇气,也是此书所传达的核心价值所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我们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古装喜剧电影《长安的荔枝》,曾在阳江取景拍摄一个月,最近官宣定档7月25日暑期档。曲折精彩的小说故事如何在荧幕上呈现,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