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阳东区红丰镇采写麻汕古圩历史文化时,当地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回忆,在麻汕古圩圩尾的麻汕商会楼后面,曾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字纸亭”。以前当地人因“敬天惜字,崇儒重书”,在这里焚烧字纸,焚烧前还

字化烟云 炉留翰墨

——追忆字纸亭□刘再扬

2025-01-21 来源:阳江日报

最近,笔者在阳东区红丰镇采写麻汕古圩历史文化时,当地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回忆,在麻汕古圩圩尾的麻汕商会楼后面,曾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字纸亭”。以前当地人因“敬天惜字,崇儒重书”,在这里焚烧字纸,焚烧前还有一定的仪式。可惜的是,1948年前后,该字纸亭被废。走访其他多位老人,表示确有其事。

字纸亭,一些地方也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圣迹亭、文风塔、字库塔等。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物。在古代,字纸似有一种颇为神奇的魔力,不但不能乱扔,而且必须予以礼敬。古人对报废无用的字纸处理非常讲究仪式感,提倡先把字纸收集起来,再选个时间郑重其事地放入字纸炉里燃烧,以示对文字的敬畏。

据史料记载,字纸亭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已全国普及。字纸亭的建造,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惜字纸”的信仰和观念,通常建在场镇街口、道路桥梁旁边、书院寺庙之内,一些大户人家则建在宗族祠堂或自家院内。塔龛中多供奉仓颉、孔圣、文昌等神位,并配以相应联对、画像、图案等。一般为多层石塔,也有金属、砖塔以及木制构件,造型庄重肃穆,样式别致精巧。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描述:“老家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字,在古人看来,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字,是中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具有生命勃发体验的力量。麻汕古圩字纸亭,曾经启蒙了许许多多孩童爱惜字纸,奋发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也见证麻汕地区惜字崇文风俗,佐证了当地是当时阳江县第八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了解字纸亭文化,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敬畏之心,增进对中国文字深厚内涵的理解,做好文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我们记住浓浓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