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日的周末,我驾车返乡途经阳东区红丰镇塘围圩路边的一间榨油铺时,空气中飘来一阵阵花生油浓郁的香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故乡的榨油坊。我的故乡在漠阳江畔的旋洲村,肥沃的沙质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花生。正月初七

难忘故乡的榨油坊

□ 林良富

2025-01-10 来源:阳江日报

一个冬日的周末,我驾车返乡途经阳东区红丰镇塘围圩路边的一间榨油铺时,空气中飘来一阵阵花生油浓郁的香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故乡的榨油坊。

我的故乡在漠阳江畔的旋洲村,肥沃的沙质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花生。正月初七“人日”刚过,故乡的坡地上,便开始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齐行动,起垄播种培土施肥浇水,忙个不停。土地里的花生颇为争气,那种子经春风吹拂春雨滋润,努力地生长着,过了两个多月,花生基部茎的位置便开出朵朵黄色的小花,这时我们便真正体会到作家许地山笔下的“花生是落花果就生”的内涵。夏末来临,花生陆陆续续地饱满了,这时家家户户或肩挑或拉着手推车将花生连藤收获回来,堆放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晚上,全家人披着夜色忙碌地摘花生,我们小朋友总是坐不住,摘花生不够半小时,就找个小便的借口偷偷地溜出来,不约而同地来到生产队的晒场上玩捉迷藏了,这时家长们也心知肚明,无奈地摇摇头。

花生在晒场上暴晒四到五天后,便可交到生产队的榨油坊去榨油了。这时,只见那位负责验收的“老林安”,戴着厚厚的眼镜,将手插进盛满干花生的竹箩筐中,熟练地掏出一小把花生,然后掰开花生壳脱去种皮放在桌面上,马上报上花生的出油率。那时优质花生的出油率大约为四成六,差些的只有二成八,大多是三成五左右。“老林安”是个验花生高手,凡经他验收的花生,经过压榨后的实际出油率八九不离十。

那时,生产队晒场旁有一间土坯砖瓦房,中间摆放着一条油黑发亮的木油槽,它由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龙眼树掏空制成。榨花生油有如下几道工序:工人们将上好的花生堆放在烤炉上温火烘烤,烘烤是要讲究技术的,火候要适中,否则会把花生烤焦,出油率低且油的品相差;再将温热的花生送到磨炉上,两名工人来回推动磨炉,去掉外壳得到花生仁;用木椿将花生仁舂成粉末;将花生粉移转到大锅炉里蒸上10多分钟,趁热将熟花生粉放到圆形的竹圈里;工人将纱布覆盖其上,然后双脚踩上去不断地压实,随后将其送到木油槽里,然后在油槽的前端不断添加大小不一的木桩,两名健壮的工人抡起木槌不停地打击木桩,压迫着油饼流出金黄色的花生油,那带有余热的花生油阵阵飘香。

记得当时我们炒菜时只是在热锅上呈“之”字形洒一点故乡的花生油,炒出的青菜吃起来便唇齿留香。油饼榨干得到的便是花生麸,可用来喂猪、养鱼或作肥料。不过我还是会趁着大人下地劳作之际,偷半块藏进书包里上学去,待课间时再拿出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那时能有一小块花生麸便可当伙伴们的“头目”了。

早些时候,我返回故乡,昔日的榨油坊只剩下一堵破败不堪的泥墙,上面布满了蜘蛛网,恰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风雨中飘摇,昔日乌黑发亮风光无比的木油槽,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了。

时光飞逝,物换星移。我似一粒随风飘扬的花粉,洒落在异乡的土壤。快节奏的生活,忙碌的工作,拥挤的人群,陌生的脸孔,日复一日,往日许多人和事我都渐渐地淡忘了,只有故乡那古老的榨油坊依然萦绕在我的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