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了,部分学生开启了寄宿生活。 紫芸 摄
金秋九月,又一批新生离开父母羽翼,踏入寄宿校园。生活自理、人际磨合、学业节奏多重“关卡”叠加,部分孩子们难免手足无措。近日,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校发现,各校正通过“生活指导+情绪疏导+规则共建+家校协同”的组合拳,帮他们快速完成从“在家靠父母”到“集体能自立”的蝶变。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梁驰
从家庭到集体,不同学段的新生在寄宿生活中,都面临各自的“成长关卡”:有人困于生活技能的空白,有人难抵思家情绪,有人则在学业与人际的双重压力下迷茫。这些 “手足无措”的瞬间,成为他们适应路上的第一道考验。
小学阶段,“想家”几乎是这个年龄段住宿生的普遍困扰。阳东区金桂学校五年级老师李丽冰所在的班级里,一名新生因父母工作繁忙首次寄宿,刚开学那几天每天睡前都红着眼眶,一天要给家长打上好几个电话,盼着周三能回家一趟。“小学生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突然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李丽冰说。
进入初中阶段,新生面临的挑战则升级为“生活自理+学科压力”的双重考验。阳东区金桂学校七年级老师李彦桦观察到,部分从未寄宿过的学生,连叠被子、整理内务都需要从头学起,个人卫生保持也常出问题。同时,初中科目增多、学习节奏加快,再加上与新同学的人际磨合,不少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甚至产生孤独感。
高中生虽比中小学生更具独立意识,但仍面临生活习惯调整与集体适应的难题。“第一次自己洗校服,倒了半瓶洗衣液,洗了半天还没洗干净,最后只能求助舍友。”阳江一中高一新生林良滔回忆起寄宿初期的经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新生吴缘湘说,军训期间因不适应集体作息,常常半夜醒来,听到舍友翻身的动静就难以入睡。另一名新生刘子墨提到,宿舍8人同住,洗澡、洗衣需要排队协调,下晚修后时间紧张,难免出现意见分歧。“刚开始大家对统一熄灯后是否还能看书学习,争论了好几天。”刘子墨说。
面对新生在寄宿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一线教师们凭借多年经验,早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从生活技能指导到情绪疏导,从规则建立到习惯培养,全方位助力新生跨过“适应关”。
生活自理——
手把手教,分层指导
中小学阶段,生活老师与班主任的配合更为紧密。李丽冰每天都会多次巡查宿舍,看到学生衣服洗不干净,就蹲下来手把手教;遇到低年级学生拧不动衣服,会上前辅助帮忙。“叠被子要先把边角拉齐,漱口杯要统一朝向摆放,鞋子要按顺序放在鞋架上……”在七年级的宿舍里,李彦桦常常亲自示范内务整理技巧。她表示,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教师会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教起,除了叠被子,还会教他们如何整理衣柜、摆放生活用品等。“家长要避免过度嘘寒问暖,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比如提前在家训练孩子叠被子、洗袜子,让他们入学后能更快跟上节奏。”
阳江一中高一老师利于行则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规划生活。“高中生虽然年龄比小学、初中生大一些,但很多人之前没有寄宿经历,也会缺乏统筹时间的能力。”利于行表示,他会教学生制订作息表,合理安排学习、洗漱、休息的时间,还会组织“生活技能分享会”,让有经验的老生分享洗衣、整理内务的小技巧,帮助新生快速掌握生活技能。
情绪疏导——
一对一沟通,多渠道解压
“想家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很爱爸爸妈妈,也重感情。”每当遇到想家的中小学生,李彦桦都会先给予共情与认可,再引导他们通过运动、写日记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她会主动与学生一对一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也鼓励学生向心理老师、科任老师倾诉。
高中生的情绪疏导则更注重“向前看”的引导。利于行发现,部分学生因留恋初中好友、不适应新环境而情绪低落,甚至影响睡眠。“我们会逐个找学生聊天,帮他们分析中考成绩、规划学习目标,同时引导他们利用周末与旧友联系,在新班级中寻找共同爱好的同学,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此外,教师们还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化解新生负面情绪。小学班级会组织迎新活动,制作欢迎名单,让老生带新生熟悉校园;高中军训期间,班主任会在家长群里频繁分享学生训练、生活的照片和视频,既缓解家长焦虑,也让学生感受到关注。阳江一中军训期间还通过破冰游戏、才艺展示等活动,帮助新生快速熟悉彼此,“数字炸弹”游戏就是不少宿舍的“破冰神器”——通过猜数字、作自我介绍,原本陌生的舍友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话题。
规则建立——
共同制定,自觉遵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李丽冰说,针对中小学生自律性较弱的特点,她会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和宿舍公约,内容包括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物品摆放、同学相处等方面。“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阳江一中高一老师李津雨把“自主管理”当作宿舍管理的核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能力,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自己当主人。”军训伊始,她便着手选拔宿舍长,明确宿舍长的管理职责。“部分宿舍刚开始因为值日安排不合理,出现了互相推诿的情况。我了解情况后,建议他们重新协商,根据每个人的课程安排和生活习惯调整值日时间,最终制定出了大家都满意的值日表。”李津雨表示,通过自主管理,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还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刚开始有宿舍因民主协商选不出宿舍长,导致内务混乱、无人负责。”利于行说,于是,她按照学校惯例指定1号床为宿舍长,并指导宿舍长组织舍友制定值日表和日常管理,宿舍秩序迅速回归正常。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速度。”采访中,几位受访老师都强调,家校协同是帮助新生适应的关键。
李丽冰建议中小学生家长“学会放手”。“有几个妈妈刚开始每天都来学校探望,还偷偷塞零食,导致孩子更想家。”她和家长沟通后,约定每周只在周三、周五打电话。“通话时多问‘今天和同学玩了什么游戏’‘学会了什么新技能’,少问‘有没有人欺负你’,慢慢地,孩子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校园生活上。”
李彦桦则提醒家长要“信任学校”。“有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想让孩子带零食,我会解释学校食堂的营养搭配,还拍食堂饭菜照片发家长群,让家长放心。”她还建议家长避免过度干预孩子的人际矛盾,“有学生和舍友闹别扭,家长想找对方家长理论,我劝他们先让孩子自己沟通,最后孩子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学会了处理问题。”
李津雨和利于行都建议家长关注“心理与学业平衡”。利于行表示,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学习状态差,主动联系老师后,了解到孩子是因不适应高中节奏焦虑。老师和家长就一起帮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家长还每周和学生聊一次“学习之外的事”,慢慢缓解学生的压力。李津雨还会定期在家长群分享学生的生活照片、活动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应对,新生的每一点蜕变,都离不开学校引导、教师帮扶与家庭支持。正如利于行所说:“寄宿生活不是考验,而是成长契机。”当多方携手搭建适应桥梁,孩子就能在集体中学会独立与合作,开启人生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