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黄彩珍
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劳动模范、阳江市名师。
到校指导、课题研究,短短8字是黄彩珍十年如一日耕耘教研事业的缩影。她认为,只有守好课堂教育这个“主阵地”,打造高品质的课堂,才能把准教育目标,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阳东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黄彩珍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学用融合”的实践型阅读课教学模式。她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积累语言知识和阅读经验,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用“输出”助推学生的“输入”,从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黄彩珍认为:“文学与文化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她指出,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写作能力,还能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同时,黄彩珍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她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思维与情感的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黄彩珍将情境教学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的漫漫征途中,黄彩珍不断钻研创新,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黄彩珍表示,“双减”是为了让师生减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精”和“实”上下功夫,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高效优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教育理念,黄彩珍提出,只有顺应儿童天性的课堂才是“真·美”的课堂,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地求知和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进入了纵深阶段。然而,黄彩珍在深入一线课堂进行听课调研时发现,本区的阅读课堂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集中在课文内容和精神层面,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效果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最后,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黄彩珍提出了“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她指出,该模式由“四环节”和“三板块”构成。其中,“三板块”是课堂教学的三大板块设计:初读课文,展示交流;我的感悟,共同分享;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四环节”则是学生学习的四个步骤:巧用预习单,自主预读;预读诊断,确立起点;品读感悟,有序积累;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黄彩珍表示,这一教学模式主要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重“教”轻“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以及阅读课教学设计直线化等。通过该模式,将国家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全面地发展,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黄彩珍指出,构建该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小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探索学习规律的特点。她主张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并从教学机制层面进行完善和提升,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持续完善并充分注重系统建设,确保教学模式不仅有活泼的表现形态,更有良好的内在本质。
黄彩珍强调,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钻研文本、独立思考,开展多重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语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文/ 林娜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