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致公党阳江市委员会

曾文婷:振兴县域经济 推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3-02-01 来源:阳江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推动县域振兴,在促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抓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村,要努力把县域经济的短板切实转化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体现在:

一、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对先进产业的培育不够,传统产业优势不足,各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二是产业延伸带动作用不明显。就目前推进情况看,在用地指标、建设资金、产业对接等方面还存在政策难点,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效果未能充分展现。三是缺乏科技与人才支撑。受各级财政影响,各县(市、区)落实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费配套难度大,企业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此外,企业自身对研发投入也不多,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动力不足。

二、资源要素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老旧工业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专业化运营能力,引进的多是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强度偏低,不少工业用地的综合容积率仅为0.6-07左右,离现在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达1.2以上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大幅提升。江城区和阳东区在试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改造过程中,主要是依托省现有的“三旧”改造政策,在其他政策创新方面力度不足。

三、财政金融方面。一是县(市、区)财权与事权未能相一致,地区财政堆头小,财政保障能力低,上级财政支持力度也不大,以致出现县(市、区)财政支出负担重,收支矛盾突出。此外,投融资体制机制也不够完善,属于地方筹集用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渠道较少,主要是债券资金和PPP模式投入,资金来源单一。二是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明显,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趋势并未扭转,特别是需要开展风险高、投入大、回收期限长的涉农项目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长期稳定支持。

四、竞合关系方面。县域差异化发展不明显,资源配置不合理、主导产业较弱、品牌同质化、市场占有率不高。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谋划县域经济多维发展格局。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统筹市县镇实际情况,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通盘考虑。二是发挥市级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中作用,推动形成多维发展格局。三是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阳春市、阳西县两大市域副中心吸纳就业和发展现代产业的能力,承接返乡农民就业创业、生产生活。四是建设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县域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五是建设一批美丽圩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更多的乡村游“网红”打卡点,拉动乡村消费。

二、因地制宜形成县域竞合态势。引导各县因地制宜,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县域间良好的竞合态势。一是积极引导县(市、区)工业产业园区向专业园区转型,促进县域产业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智能化,推动阳江滨海新区建设省高端装备(风电装备)特色园、阳春建设省数控机床特色园、阳西建设省食品特色园、江城建设省智能家电特色园、阳东建设省五金刀剪特色园,建设承接省内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二是充分利用山海兼优的资源禀赋,努力成为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载地。各镇村围绕特色的农、牧、药、旅游、工艺发展,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特别要用好用活生态资源,涵养文化底蕴,将旅游与生态、养老养生、文化、乡村、体育运动、饮食、红色教育等深度融合,集聚新优势,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其中沿海区位的镇村可做大做强临海(沿海)产业集群,临港镇村可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努力加入国际市场。

三、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盘活县城闲置宅基地、闲置空壳房、低效用地、闲散用地等沉睡的土地资本,鼓励低效用地升级改造和深度开发,大力推广紧凑式工厂布局,解决县域产业“小、散、乱”状况。二是打造审批少、流程优、效率高、服务好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完善税收、用地、创新扶持等配套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三是支持优势产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瞄准产业链前沿科技和工艺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科技人才安家落户、创业创新。四是推进县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落实“互联网+”农海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五是争取省级高校、科研院所与县(市、区)镇、村对点指导帮扶,支持市级科技特派员下县、镇、村协作服务,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及推广工作。六是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吸引更多流失人口回流农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四、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一是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办法,尝试构建“综合指标+共性指标+专项指标+特色指标”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不同发展功能、不同发展水平的县域打造“指挥棒”。二是促进发挥县(市、区)主要领导“一线总指挥”作用,镇(街道)主要领导当好“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主要领导发挥“领头雁”作用。三是探索实行县域经济发展“直通车”制度,建立市领导与镇、县领导与村的直接沟通交流机制,在项目报批、资金投放、 规划协调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镇、村的行政沟通成本。

五、加大县域发展资金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市级对县(市、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保持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大力度帮扶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区,扶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三是严格控制县级债务规模,提高预算支出效益,着力解决县域财政投入可持续性问题。四是统筹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五是积极发挥乡贤作用,为县域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