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我市传统产业占比高、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逐步构建起了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阳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统产业也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改造升级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如何在产业竞争中再塑优势、抢占先机?9月17日,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专场)召开。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在深入交流中凝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智慧与共识。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盘聪颖
五金刀剪产业不仅是阳江的城市名片,更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推动行业深刻变革,阳江要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探索建立专业细分领域的新型产业园,引导产业链环节集聚和专业化企业集中。提升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设计、制造、监控、报废循环及库存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端化+个性化”品牌体系,通过技术与设计创新打造高端品牌,积极回应个性化需求。关注青年就业,延伸产业服务链,加强对设计、电商、销售等环节的引导与扶持。依托合金材料产业,拓展五金制造集群,构建“不锈钢阳江产,不锈钢制品阳江造”的新格局。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打造阳江品牌国际形象。
近年来,阳江在招商引资方面下足功夫,有效撬动了产业升级。针对阳江五金刀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困境等问题,可借鉴瑞士钟表行业的成功转型经验,推动产业价值重塑。成立行业协会,推动核心零部件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并协同推进品牌战略,强化产品工艺、收藏和文化价值,打造具有高附加值属性的产品。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重点关注历史上具有刀具使用传统的中亚等地区,挖掘传统工艺与文化内涵,开发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户外工具、登山器械等新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为相关企业家授课,更新发展理念,增强对行业趋势的理解与判断力,推动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实现从“低价竞争”到“品牌溢价”的转变。
阳江传统产业历史底蕴深厚、品牌优势突出、产业链完备,布局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
建议阳江结合城市品牌建设,以产业行业为总体支撑,讲好产业故事。加强对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深度研究,开辟新的市场赛道。采取集中生产、自主运营、质量管控、品牌共赢的“蜂窝式”模式,助力个体户、小作坊加入园区,进一步推动“个体转小微、小微升规上、规上育品牌”。开展科研活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联动,密切校企联动和阳江区域内科研要素的协同增效,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与标准。以新质生产力、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为目标导向,提高科技赋能产业的彰显度。
五金刀剪产业作为阳江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拥有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快速迭代的产业变革,我市五金刀剪产业需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五金刀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强化新材料研发与专业人才引育,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发新型专用合金材料,并加强本土人才定向培养,本地高校、职业院校联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精准输送实用型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组织行业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进一步提升五金刀剪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打造区域品牌,通过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设计理念、优化售后服务,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推动产业实现从“阳江制造”到“阳江创造”“阳江品牌”的根本性转变。
在花生种业振兴方面,建议将漠阳花粮油育种工作纳入市级种业创新重点项目,提供科研经费与实验室建设等专项支持。将“漠阳花”系列品种作为阳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主流媒体、行业展会等加大宣传。将“漠阳花”系列品种纳入市农业主导品种推广目录,给予示范推广专项补贴。
在花生产业升级发展方面,支持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发展鲜食花生、花生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开辟精深加工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在建设用地指标、环评审批等环节,对项目给予优先保障。
在金融扶持模式方面,建议推出“阳江传统产业升级贷”,重点覆盖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行业。放宽抵押要求,允许企业以应收账款、订单合同、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作为质押物。
我市服装鞋帽产业凭借精湛工艺与成熟技术,在业内赢得了良好声誉,当前服装产业更应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建议引进先进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培育自主品牌,设立品牌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拓展跨境电商和“一带一路”市场。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推动服装产业与文化旅游、工业设计等跨界融合。建设专业服装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并优化人才与资金政策,推动电商发展和专业人才引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整体提升阳江服装产业的设计、研发与制造水平。
我市传统产业面临年轻劳动力不足、自动化数字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质量体系与工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建议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标准化、工程化建设,让“质量与工艺工程”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主导,制定行业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建立公共检测中心,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完成产品检测;开展质量体系、工艺优化的培训;对通过第三方认证、建立质量体系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支持。
完善人才招引政策。适度向实用型人才倾斜补贴和奖励,让在一线的人才享受政策红利;通过本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设产业特色课程,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岗位认证体系,提高实用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流动性。
近年来我市铸管生产线持续向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但受国内基建投资力度减弱、高端人才引进难等因素影响,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建议优先采购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稳定本土企业市场预期。实施“靶向引才”计划,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关支持,推动本地高校、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实训基地”,大力培育本土化、应用型人才。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强链补链招商,建设“共享式”产业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生态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升“阳江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仍面临着产业链协同不足、技术创新存在短板、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共性问题。建议打造“从海洋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集群,建立“食品产业协同园区”,整合原料、包材与冷链企业,推动“中央厨房+预制菜”模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区域性食品研发中心,针对阳江特色食材开发深加工技术。同时,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改造,搭建“阳江食品产业云平台”,并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重点扶持技改、研发与品牌建设。打造“阳江食品”区域公共品牌,制定阳江预制菜、速冻食品团体标准,推动“食品+文旅”融合,提高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组建“阳江刀剪产业创新联盟”,整合研发资源,攻关新材料、智能装备、绿色工艺等“卡脖子”技术,破解产业升级技术瓶颈。
打造“链群化”产业生态,实施“龙头引领+梯队培育”,支持头部企业搭建共享制造平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专精特新培育库,优化上下游供应链,提升集群整体综合竞争力。
推进“品牌+数字化”发展,整合“阳江刀剪”区域品牌,推动企业品牌联名,设立专项推广资金,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助力品牌企业向国际市场推广。深化校企合作,与广东海洋大学、阳江职院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我市越来越多服装帽袋从业者正在向“电商流量+品牌建设”方向发展,但存在缺乏产业集聚效应、开拓海外市场困难、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短板。建议针对服装鞋帽行业特点,制定专项转型升级扶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建设区域性服装鞋帽产业园区和建立行业共享技术中心,制定行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产教融合定向育才。强化地方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海外仓建设、展会补贴和物流通关便利化等支持,并进一步优化监管与服务环境,制定灵活用工合规操作指南和搭建外包服务对接平台,降低企业转型风险。
将持续优化服务,多措并举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组织企业前往多地开展招聘。落实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认定和补贴,柔性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骨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和学徒制培训。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政府服务等方式,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
通过打造“阳江刀剪”“漠阳味道”等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业整体形象,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积极主动向企业推介宣传渠道,让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类宣传平台,如“中国品牌日”、广东品牌新消费践行活动等途径,不断拓展品牌影响力。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实安家费与项目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多渠道引才,并鼓励设立科研助理岗位,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方式。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组建实验室、博士工作站等,在场地、设备及研发投入等方面给予积极认定与支持。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与金融机构协作提供高新技术企业信贷服务,落实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推动有条件的传统产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相关政策。推动本地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五金刀剪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参与学术交流和展会。
聚焦数字化、品牌化与国际化,支持各县(市、区)设立跨境电商产业园和海外仓,联合高校培育专业人才,加快传统产业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打造“阳江五金刀剪”区域品牌,培育老字号企业,开展年度评选、“阳货行天下”“阳货全国行”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刀博会、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并提供相关政策扶持与法律服务。
将重点推进企业品牌培育与质量发展,联合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解决产业共性质量问题,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引进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应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质量。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制定高水平团体标准,指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强产权保护意识,推动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发展。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博览会、“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平台和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