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实习生/林珊珊“‘月’的甲骨文像弯弯的月牙,经过岁月演变,成了如今的‘月’字,保留了月亮的形状特点。”近日,在阳西县新墟镇中心小学的国学课堂上,广

326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基层解难题办实事

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04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实习生/林珊珊

“‘月’的甲骨文像弯弯的月牙,经过岁月演变,成了如今的‘月’字,保留了月亮的形状特点。”近日,在阳西县新墟镇中心小学的国学课堂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的队员正生动解析汉字演变,近30双眼睛凝神望着“老师”,专心听讲。

漠阳江畔的盛夏热浪中,比天气更炽热的是青年学子投身乡村的实践热情。今年以来,326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我市“做真题、解难题、办实事”,围绕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乡村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

奔赴基层一线  结对破解难题

“特色产业如何蓬勃发展?农产品怎样飘香远方?乡村文化怎样被更多人了解?”这些现实问题既是乡村发展的瓶颈,更折射出破题突围的迫切需求。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深入实践,为破解难题注入“青春动能”。

在阳春市圭岗镇,茶产业面临传统工艺传承断层、文旅资源分散、品牌影响力弱等挑战。东莞城市学院智汇乡村青春领航突击队带“技”下乡,深入大河茶场挖掘“茶旅”资源。他们开发“智能圭岗游”小程序,整合茶文旅精品线路指引、景点介绍、体验攻略等功能;还拍摄宣传视频,在多平台推广圭岗茶场文旅魅力。

这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基层、破题解题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团阳江市委深入实施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联系326支突击队主动对接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和团省委,开展农文旅产业调研、乡村规划、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

为确保行动落地见效,团阳江市委组织县区团委、高校团委等专题研究,多次部署、定期调度突击队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精准结对474个项目,超5200名青年大学生开展农文旅产业调研、乡村规划、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

“我们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和团委取得联系,了解到阳西塘口有文创类相关需求,正好与我们的兴趣一致,便展开对接。”广东海洋大学“古韵新创”团队队长罗帅说。实践期间,当地团委和村干部积极协助,带他们了解乡村特色,协调食宿、交通等后勤保障,让队员能安心实践。

自2023年启动以来,该行动在我市接力奋斗见成效。去年,全市8个项目、12个案例入选省级品牌项目和典型案例。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阳江共青团牵线下,奔赴农村大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在乡村挥洒汗水、发光发热。

发挥专业优势  实践形式多样

青年学子深入镇村,主动把握基层发展形势,结合专业优势及个人特长,活跃在田间地头、村舍课堂、绿水青山间。他们以实干回应时代召唤,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答卷上,青年力量不可或缺。

连日来,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暑气蒸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蚝事发生”实践团的大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拍摄宣传、IP打造、直播带货等方式,探寻程村蚝产业发展好故事,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

“队员们都有从事宣传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继承往届团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做了不少新尝试,尽力作出更多贡献。”队长雷颖诗介绍。为拓宽程村蚝销售渠道,团队化身“蚝文化推介官”,携手阳西县程村金质原生态蚝业有限公司直播带货,短短两小时实现销售额近千元,观看人数超1000人次。不仅如此,团队还为当地蚝农、村民和青年干部讲解如何用新潮的AI技术创作短视频和文案,帮助他们掌握宣传新方法。

青年实践不仅助力产业振兴,还让乡镇孩子在美育中感受文化魅力。“我们不仅教授《论语》《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更引导孩子们通过剧本创作、主题绘画等方式,在国学课程与特色活动课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且有意义的假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队长张立婷说。

在阳西县上洋镇,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愿队”的“小专家”们走进西瓜田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土壤信息。在江城区城东街道,湛江科技学院“无尽夏实践团”的队员手执画笔为墙绘上色,描绘乡村振兴新风貌的生动画卷……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美育进乡平衡教育资源、墙绘创作勾勒美丽乡村……诸如此类的生动实践不断在漠阳大地上演,大学生们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赋能发展思路  实干锤炼成长

当青春智慧遇见乡土沃野,一场“双向奔赴”正在发生——青年以专业力量激活乡村新动能,乡村以广阔天地锤炼青年真本领。

国风“塘口”字艺线条在不同文创产品上舒展,流动的蓝色块形成视觉冲击,“我们希望游客可以带走‘塘口的蓝调’。”罗帅说。深入走访阳西县塘口镇多个村落后,广东海洋大学“古韵新创团队”巧妙地把特色农作物和红色建筑转化成文创设计。

“团队成员多来自外地,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借助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能有效带动本地农文旅发展。”团塘口镇委挂职副书记徐观杰介绍,队伍的成果也将为地方文旅品牌建设、政企决策等提供新思路,更有机会转化落地。

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是每个参与其中的青年学子的共同感受。深入基层一线,青年学子在丈量村居巷陌间体悟风土人情,在聆听民生脉动中读懂发展需求,更在躬身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走访调研中,雷颖诗和队员们对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切身感受到蚝农劳作的艰辛,“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他们难忘的是,他们曾偶遇一位外国游客由衷称赞:“这里的乡村比想象中更美丽、更有活力!”

“老师们上课很细致,我在这里学习很开心!”五年级学生王帝文的话,道出了乡镇孩子们的心声。三尺讲台上,张立婷和队员们通过教学实践,与乡镇孩子的关系愈发亲近,不仅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自身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团阳江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突击队行动,进一步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提升项目实施成效,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落地,把基层所需作为青年所为的出发点,推动高校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贡献青年力量。

上图:国学课堂上,青年大学生和小学生互动。 陈建华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