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精英热议绿能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探索海上风电场景应用更多“阳江模式”

业界精英热议绿能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5-25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许 倩

5月24日下午,一场以“绿色能源产业协同发展与零碳经济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在阳江海陵岛举行。多位权威专家与行业精英共聚一堂,紧扣如何依托阳江领先全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基石,实现风电、氢能、储能等绿能产业环环相扣、融合发展,多路径打造国际绿能之都建言献策。主讲嘉宾通过亮项目、融技术、提问题、谋方案,为我市丰富海上风电开发应用场景,绿色能源产业链持续补链、延链、强链等发展大计提出一系列有益建议。


氢电融合
用好绿电打造大湾区绿氢供应基地

“随着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下降,未来电力的稳定来源是什么?氢能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氢能产业链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成永红表示,当前,风能产业发展整体趋向深远海、大型化、平台化。海上风机发电后,面临电力输送通道不足、海上输出电缆技术不成熟、深远海整体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业内亟待寻找一种深远海海上风力发电送出的新型技术解决方案,而零碳战略驱动下的氢电融合发展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成永红建议,将氢作为深远海海上风电能源送出的载体,利用无人岛、海上平台进行海水淡化制氢和海水直接制氢,就地将气态氢存为固态,再运输回大陆使用。以安全的固态储释氢技术为核心,提供基于海上风电的“分布式能源+跨地区长时储能+并网发电”的新型绿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多点位、分散状、可长周期调峰的并网发电格局,实现“电—氢—电”的高效闭环利用。

成永红还建议阳江创建零碳研究院,引进知名院校人才,从事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打造绿电—绿氢产业联盟,未来形成从绿电到绿氢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固态储氢材料为载体,打通以氢能为载体的融湾入圈新路径,推动阳江成为大湾区绿氢供应基地。

“大规模制氢已成未来趋势。”作为制氢行业内最早致力于制氢装备研发的公司之一,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周庆祝表示,目前,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多地存在政策壁垒及准入限制;制氢行业产能扩张较快,市场竞争激烈;超低报价策略进一步挤压厂商生存空间;未来应用场景趋向复杂,技术难度不断提升等。

针对如何降低绿氢制造成本,周庆祝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国家政策驱动,为市场提供更大激励;加强催化剂、电极等制氢关键材料创新,降低材料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加强产业链协同,拓展应用场景,降低氢能储运消耗;通过智能控制算法优化制氢系统运行效率,以规模化量产降低生产成本,模块化设计提升安装运维效率等。


风渔融合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优势互补提升效益

“海上风电正向着规模化、大型化、深远海、融合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业态融合,可显著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整体收益,呈现出良好的可结合性和发展潜力。”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魏浩表示,风电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可通过合理设计养殖设施,利用海上风电为海洋牧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海洋牧场又可以为海上风电场提供生态保护,增加经济收入,提高海洋利用率。

目前,业内已探索出海上风电与人工鱼礁、贝类和藻类养殖、养殖网箱等领域的融合技术,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进入商业化、产业化阶段。魏浩建议,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需推动出台风渔融合养殖领域关于补贴、税收优惠、用地用海支持等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电力企业与养殖企业亟待双向奔赴,在网箱方案设计、水文环境研究、鱼类选择、施工运营等方面,朝着降本增效目标同向发力。另外,需加强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构建“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成永红建议,阳江以“风电+氢能”为驱动,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零碳绿电供应体系,打造“海上风电—制氢—深海养殖”示范区。同时,依托固态储氢技术,构建“氢能船舶全场景应用+绿电供应链+海洋经济数字化”三位一体生态,打造阳江氢能绿色水上交通体系。

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周婷建议,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水制氢、海洋牧场等综合式立体开发,以海上风电为主导,促进海上氢能、海上光伏、海洋波浪能等战略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实现融合发展的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以海上风电的高效、经济、安全和规模化发展,带动海洋能源大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及商业试运行。

成永红补充说,阳江宜多管齐下发力,建设“海上风电—绿氢制储—场景落地—标准认证—人才培育—国际交易”全链条示范工程,打造中国海上风电消纳、送出与多场景应用的“阳江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