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镇巧抓特色水产养殖和近郊文旅产业发展红利

雅韶镇巧抓特色水产养殖和近郊文旅产业发展红利

海陆联动打造阳江滨海特色小镇
2025-04-15 来源:阳江日报

跨越北津港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正在修建中。 宋福亮 摄

■ 阳江日报记者/许倩

南海之滨,阳江近郊,“双栖”雅韶,美美与共。

走进这个“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68.43平方公里的镇域之上,超过1.47万常住民与蔚蓝大海共生共荣,美食美景每年都吸引了40万以上的游客。依托镇中心距市区不足10公里的区位优势,工、农、文、旅、商,无不巧妙借“势”,向海图强、向陆奋进。

在7966.79平方公里的漠阳大地上,雅韶堪称远近驰名的文化之乡、美食强镇。漠阳江、那龙河与南海三源交汇,造就天然咸淡水生态,“蓝色粮仓”完美筑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化天堑为通途,横跨北津港,链接东平、溪头、闸坡滨海资源,旅业繁荣“起飞”在即。

被纳入阳江国土空间新规划的中心城区范畴,跻身市委、市政府新筹谋“一区一带”的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建设版图,雅韶区位优势与日俱增。阳东区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的“一港六园一基地”格局中,建设“北津港综合保障与装备基地”排位在前。站在力争“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攻坚期,阳东区委、区政府正聚力加快北津港建设与深度开发。

种养殖规模化、庭院+研学+美食、粤菜师傅+非遗传承……随着更多新机遇的到来,一座港产城融合的生态休闲滨海特色小镇正加速崛起!

发展特色养殖

串联产业激活新动能

尖山桥下流淌尖山河,尖山蟹里尽藏“尖山味”。作为地方独有的特色养殖品种,雅韶尖山蟹养殖面积达3000亩,堪称当地“掘金”海洋经济的一大“名品”。 

“尖山河流域是河海交汇形成的咸淡水域,相比纯海水养殖的蟹,尖山蟹的皮更薄、肉也特别鲜甜,外壳甚至可以嚼碎了直接吃。”蔡传宏是八二村委会一名“90后”村干部,也是雅韶近年来吸引众多“新鲜血液”返乡创业的青年代表,现养殖尖山蟹40余亩。身为“蟹二代”,上世纪80年代,他的父亲最高峰时曾养殖400多亩尖山蟹。

雅白线车水马龙处,雅韶镇标广场旁,有一家“雅韶尖山蟹”专门水产店,每日集中收蟹后,卖给笏朝村美食店或市区各大酒楼,再制成皮脆膏肥的姜葱炒蟹、盐焗蟹,最终流向独爱“土特产”的老饕餐桌。

据介绍,尖山蟹养殖周期约4个月,主要以海生蚬肉、螺肉饲养,足日的母膏蟹每只至少半斤重,公肉蟹每只超过1斤重。由于生长过程中需历经多次换壳,尖山蟹常遇天敌,最终成活率仅三成,所以这道“难得”的美味价值较高,当季市价每公斤超过220元。

“尖山蟹通常在中秋、国庆前后上市,为避开同期竞争,我们会在蟹重三四两、足膏就提前卖出。”头脑灵活的蔡传宏为提升整体产值,还将不吃蟹的尖头鱼鱼苗跟蟹一起养。他乐观预估:“回乡投资了40多万元,今年有望盈利。”

走进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笏朝村,高铁不时从村旁疾驰而过,12家“老牌”祃仔店串成带状美食街,B1深茂铁路阳东段、B3西部沿海高速阳东段风貌示范带建设成效显著,暖黄色的建筑外立面和绿美庭院交相辉映,为来访食客提供更佳的视觉体验。

阳东区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笏朝村迎宾祃仔店店主陈伟明介绍,除了尖山蟹,市级非遗美食酹镬罉、豆糠糍,姜葱炒蚶肉、爆炒牛百叶、果园泥焗鸡等具有阳东特色和滨海风味的雅韶美食都颇有名气,“海鲜够新水、加上性价比高,节假日一般都有数千人来笏朝吃饭。”

“靠海吃海、成行成市”,成为雅韶深挖蓝色经济、一体化发展水产养殖和美食产业的“进阶密码”。2024年,雅韶镇水产养殖业总产量逾7.57万吨,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

科技创新赋能

传统农业现代化升级

据统计,雅韶镇现有对虾养殖户102户,养殖面积约6600亩。养虾大户——新鸿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称“新鸿发”)位于八二村石塘自然村,是阳江市阳东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牵头企业。负责人姚启魏在阳东养殖对虾已近30年,面积600多亩的“工厂风”规模化养殖场,可年产虾上百万吨。

“因为这里条件好、规模大、尾水专业处理等设备齐全,所以被选为正大对虾养殖示范场。”两个多月前,来自泰国的正大公司技术员Alek开始暂居雅韶,专程对新鸿发养殖场作技术指导。正大公司以投放1200万尾南美白对虾虾苗“入股”,同时提供饲料、动保和技术支持,双方携手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力争更高养殖效益。

如今每次走进虾棚,所有工人和访客需换鞋、消毒,防止有害病毒细菌进来。“养殖管理和预防病害工作变得更规范、更严格,万一出现问题,也容易查找原因。”Alek说,产业链上下游强强联合,最直接的影响是养殖密度大大提升。原先单个养殖棚面积760平方米,一般投放20万尾虾苗,在各项养殖流程“升级”后,实际投放虾苗增至300万尾,预计到7月,这批虾苗将集中上市,规格为每斤12尾左右的大虾。

津浦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蚝专业村,养蚝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现有生蚝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年产量1.2万吨,养殖户达235户,运输船90艘,是雅韶当地知名的生蚝养殖专业村。

津浦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冬晓介绍,该村农户以安装固定沉桩设置蚝排或浮球吊绳模式养殖三倍体为主,但由于咸淡水盐度不够,所以农户从蚝壳直径两三公分开始,养一两年后长至十公分,即销至台山、珠海、湛江等地,再育肥两个月方可上市。

“津浦蚝跟大沟寿长蚝的产量相当,但大部分不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导致规模化不多,品牌难打响,养殖利润不高。”陈冬晓说,村里咸淡水养鱼面积也有1万多亩,主打黄特鲳、罗非和石斑。他们正谋划引进专业公司,规模化发展鱼虾和贝类的种苗孵化、养殖和冷链加工产业。

蓝色经济凭特色“起步”,朝专业跃进,既端起了沿海居民的“饭碗”,更鼓足了村集体的“钱袋子”。雅韶镇委书记黄仲康介绍,该镇不断推动尖山蟹、对虾、生蚝等养殖规模化,同步发展柳西荔枝、香水柠檬等种植业,成功带动30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2.47万元,同比增长逾4成。其中,八二村、津浦村集体年收入均超百万元。

深耕文旅资源

营造滨海消费新场景

西园十八座“镬耳屋”流传千年风韵,雅韶乡农会红色文化展馆、中共阳江县委平岚旧址传承革命精神,八一、鸥村等中国传统村落乡风淳朴,阳江漆艺院、福兴松鼠王国乐园两个3A级景区文艺休闲“双丰收”,柳西桑葚采摘园、人间烟火休闲园等亲子打卡点激活“假日经济”……

雅韶依山临海,景点众多,沿海特色风光秀丽。121亩天然红树林分布那龙河畔、北津港边,随风摇曳。大小朋友们走进石塘海湾,随觅一隅,便可亲身体验赶海的野趣。

“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雅韶至山外东段公路工程北津港特大桥预计年底全线贯通,雅韶至山外东段公路明年建成通车,届时将进一步串联起阳东、阳西、海陵的滨海资源,为雅韶发展周末经济、做强文旅产业提供强大助力。”黄仲康表示,雅韶镇将抢抓“公路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粤菜师傅”阳江菜品研究院项目实施,唱响“粤菜师傅+非遗美食”名片。同时,依托红色、古色深厚文化底蕴,瞄准那龙河碧道农文旅融合商圈发展机遇,创新“庭院+美食”“庭院+研学”等业态,加快建成笏朝村农家乐与雅韶村研学基地,打造周末城郊游特色路线,推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阳东区研学教育实践基地——雅韶镇雅韶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昔日一块丢荒地正加速“变身”。经过村委会、村民小组及群众三方确认“地票”后,雅韶村委会集中流转约50户群众的闲置地和房屋,打造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总投资370万元,建设特色文创墙、观景平台、钓鱼台、公园、研学基地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农文旅融合样板。

另外,笏朝村委会发展特色美食产业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将搭建农产品木屋展销中心、便民驿站,改造农家乐旧房屋,提升庭院景观,增加导视标识和游客停车场等,为雅韶美食文旅产业发展再加码、再升级。目前,两大项目均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年内完工。

以雅韶村为中心,雅韶镇正积极打造集弘扬革命历史、传统村落、农耕文化及非遗美食等多种元素的全域研学教育实践精品路线,串联平岚村的中共阳江县委旧址、笏朝村美食街和非遗美食资源,打造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带动培育对象“联建共赢”的新局面,更要在大小朋友心里,以雅韶之名,树立一张“好看、好吃、好玩”的旅游强镇新名片!

【对话专家】

◎ 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院长李力

记者:如何擦亮尖山蟹、津浦蚝等“小众”养殖品牌?

李力:“物以稀为贵”,提炼出产品特色、讲好品牌故事很重要。如尖山蟹因自然环境和种苗的特殊性导致量少,但跟别的蟹品种相比,在大小、尺寸、肉质方面有着鲜明特性,在对外宣传时讲清楚原因和好处,彰显“少而精华、少而鲜美”的特色,让其成为一种现象级或季节限定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此外,品牌成长有一个培育过程,打造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是确保产品质量过关,再跟旅游产业相结合,立足客户需求做包装、做服务,为客户提供对产品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认知。

记者:如何提升雅韶滨海特色文旅吸引力?

李力:雅韶旅游景点多是人工景观,发展旅游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宣传,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各种媒介,宣传地方特色,提升知名度。其次是打造有吸引力的核心旅游产品,突出特色、亮点,类似海南“天涯海角”景区,重点打造核心景观或营造感官层面上的特殊体验。最后是优化交通路网,合理设计路线,提供旅游指引,确保景观的可进入便利性和配套设施服务齐全。

【链接】

雅韶镇简介

雅韶镇位于阳东区东南部,南面临海,东与大沟镇接壤,北与北惯镇相邻,西北与东城镇隔河相望,以尖山大桥相通,海岸线长19.7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共47条自然村,总户籍人口29079人;拥有16处文物点和多项非遗技艺。该镇五丰柳西村曾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荔枝专业村;2024年,笏朝村获评省级“美丽庭院”特色村称号、省级“文化与旅游特色村”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