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的辉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人正以更加自信的形象走向世界、平视世界。在阳江,有许多人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是祖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归国华侨、外贸从业人员、学成回国留学生、出国旅行团导游等群体代表,聆听他们心怀祖国、拥抱世界、矢志奋斗的故事,感受他们浓浓的家国情怀。
李力教授与学生在交流。
“月是故乡明,在出国留学的日子里,每逢国庆,心情总是无法平复,学成归国,不能辜负祖国的培养,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李力一直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并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1978年,李力考入东北财经大学(原辽宁财经学院),在国家助学金的支持下完成学业。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各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催生了留学热潮。作为高校中层负责人,李力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学院、助力国家建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让他意识到必须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2000年,李力作为国家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留学,在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李力从老师、同学那里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善意和尊重。“祖国的发展强盛是留学生最大的底气。我必须珍惜留学的机会,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学习上,李力并不局限于所学专业,而是全方位吸纳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及管理经验。除了泡在图书馆学习,他还访问了欧洲一些高校,特别关注了解国际商学院的建设情况,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
2007年学成后,李力归国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应邀出任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2019年,阳江市启动筹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作。李力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阳江帮扶队的成员,欣然挑起商学院筹建重任。“阳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阳江人民对这所高校寄予深厚的期盼。国家培养了我,用所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是义不容辞的。”李力说道。
立足阳江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力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的国内一流的、最具特色的国际商学院。带着这一愿景,李力竭尽所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短短5年时间,商学院高标准建成了教学和实验设施,并面向全球招引、组建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科设置紧密结合阳江产业特点,同时将数字经济、数字旅游、海洋与能源经济等新理念融入教学与研究当中,赋能阳江产业的转型升级。明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李力充满了期待。
在建设商学院的过程中,李力发现,阳江的欧美留学归国群体广泛分布在商业、旅游业、科研等领域,若是能汇聚他们的力量,对阳江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他多方联络沟通,推动了阳江市欧美同学会的成立。短短大半年时间,已经有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152名留学归国英才加入到欧美同学会。依托这一平台,他们坚定弘扬新时代留学报国精神,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专业优势,全力参与到阳江发展建设中来,助力阳江的发展建设。
从国外回来,陈军恳在阳江从事投资行业。
曾几何时,一代代年轻人远赴大洋彼岸,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陌生的国度努力学习。他们总是心系家乡建设,不忘回报祖国。这其中,就有陈军恳的身影。
1998年,年仅15岁的“阳江仔”陈军恳前往澳大利亚就读高中和大学。虽走出国门,但父亲的话语始终萦绕在他的耳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国。”
在大学时期,陈军恳主修工商专业,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还选修了中国历史文化这一课目。“身为中国人,不能忘本,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陈军恳说。
身处异国,陈军恳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学业上,陈军恳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刻苦努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大学毕业后,陈军恳先后在国外从事过销售、证券和LED灯具、汽车配件的批发等工作,让他收获颇丰。直到2013年,陈军恳决定回国发展。
为什么要回国?陈军恳告诉记者,在国外学习生活的15年里,他思乡情切,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而每次回家,都会感受到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马路变得宽阔,路上汽车多了,城南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家乡的发展令我惊叹。”陈军恳说,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发展机遇变多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侨和留学生回国报效国家,他也想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陈军恳一直记得父亲当年的话语,就像那句歌词写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陈军恳回到了阳江。
从国外回来,陈军恳尝试投资了养殖及风景树种植,但都以失败告终。“我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失败让我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各行业的人脉。”陈军恳告诉记者,借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他回到老家雅韶镇笏朝村,重建农场种植园林绿化苗木,并且在村口开办了一家美食坊,经营阳江市的非遗文化美食“雅韶酹镬罉”,把家乡的美食宣扬出去,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回国创业这些年,我清晰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脉动。”陈军恳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支付方式的变化,以前在国外购买东西需要带现金或者刷卡,回国后,只需一部手机就可解决支付问题,方便了不少。此外,阳江建成了高铁站,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缩短了与大湾区的距离,对阳江未来的发展,他充满信心。
2023年,阳江市侨商联合会成立,陈军恳当选为副会长,担当起海外华人与政府部门的“联络人”。阳江港大桥、广湛高铁阳江段、《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陈军恳向他身边的海外华人朋友介绍阳江软硬环境的喜人变化,邀请他们到阳江投资发展。
在陈军恳看来,阳江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强劲,有很多独特的发展优势,是海外华人回来投资创业的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看看,见证和参与这个时代的发展。”陈军恳说。
黄思华对自主研发各种保温杯型充满了设计灵感。
上周六凌晨4点多,黄思华和美国客户视频会议终于告一段落。将通宵的不适感压下,中午,他又结束一通海外连线后,挤出时间与记者见面。
驰骋外贸行业20多年的黄思华虽非科班出身,但“胜在好时代、好政策”,背靠日益强大的祖国,加上事事不假手于人的创新拼搏劲儿,他带领公司团队将一家乡镇公司——广东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做到阳江餐厨用品行业的“单项冠军”——2021年成为我市首家出口额突破10亿元的企业。
“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实力肉眼可见地强大起来,我们企业家也更有底气走出国门,把‘中国制造’推向全球。”黄思华说,木森公司正在考虑到国外办厂招工、买地建设跨境电商仓库,推动阳江竹木制品、保温杯壶等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以前这些连想都不敢想。
2002年,外贸行业已经炙手可热,黄思华果断创业。2006年首次参加广交会前,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带着上百个自主设计、做工精细的展品参会,出手就是“王炸”,一举拿下两三百万美元订单。“当时外国客户的选择不多,看到我们的东西外观美、设计新,销售人员简单介绍几句,客户就下单了。”黄思华表示,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如今的海外市场对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优胜劣汰,落后挨打。”黄思华深谙其理。对外贸企业而言,团队销售能力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跟着市场“水涨船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必须具备前瞻性,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因此,他坚持深入调研,了解市场流行趋势,拒绝价格战,埋头出新品,争做国际消费市场的引领者。
近年来,木森公司坚持以原创设计和多元产品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提高附加值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制造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今年我们有款新品卖得很好,被欧洲一家企业抢先注册专利。”黄思华说,公司合法维权最终胜诉。这一教训,也敲响了他加强专利意识的警钟。木森公司从集中在中美两国申请专利,拓展为向世界各地广泛申请专利,“估计专利申请费要花五六百万元,但这个不能省。”黄思华坚定地说。
黄思华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外贸越来越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特别是退税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去排队办手续,最长1个多月才能拿到。现在线上线下结合办,几天时间就搞定退税。”
从卖产品到国外,到进口国外木料、智能设备,再到与国外设计师、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合作研发销售,黄思华不落俗套、求新求变,成长为一名链接中外、买卖全球的新“外贸人”。
谭珮君在给客户介绍旅游路线。
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144小时过境免签,跨境支付日趋便利化……在广东光大国旅阳江江城分公司总经理谭珮君16年的导游经历中,她见证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行”持续圈粉的历程。谭珮君感慨道:“从看外语‘蒙查查’,到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自豪。”
2012年,谭珮君第一次带团到泰国旅游,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她一时感到手足无措。“机场的引路标语都是泰文,我看不懂,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最让谭珮君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卫生间的指示牌没有标注中文,所以她在公共场所如厕时,只有看到当地人进入后,才能安心地走进卫生间。
还有一次,谭珮君带团到日本旅游,队伍中的游客疯狂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物品。回国之后,才发现这些物品许多是made in china。谭珮君回忆道:“那时的游客都抱有‘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想法,每次跟团出境旅游,他们会把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的才能尽兴而归。”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谭珮君发现,以上现象已不复存在。现在,市民游客出境游玩时,不再以浓厚的滤镜看世界,购物也更加理性,他们更热衷于在旅途中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文历史,汲取优秀经验,实现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谭珮君表示,我国护照的“含金量”正在逐步提升,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迈入“免签时代”,中国公民的出境手续越来越简便。“每次有突发事件发生,国家旅游局会马上进行排查,确保滞留在海外的中国公民能得到及时撤离和救援。”谭珮君说,一本中国护照,是他们的底气和安全感。
2021年,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老挝的距离。今年9月初,谭珮君与团队到老挝踩点时,发现大街小巷均有中国元素,机场、商超等公共场所贴上了“中文标语”,许多外国人手拿华为手机,中国餐馆随处可见,且人气爆棚。“一些当地居民见到我们是中国人,会主动上来攀谈,感谢中国把现代化铁路修到老挝。”谭珮君说,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服务行业从业者都学会了说中国话。她在老挝购买特产时,看到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顾客介绍产品,这一幕让她倍感骄傲。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吸引了一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谭珮君回忆起最近一次带境外旅游团到海陵岛游玩的经历,不少外国游客连连夸赞阳江是个好地方,美丽的海景和周到的服务让他们流连忘返。
走过万水千山,谭珮君反而更加确定:最暖是祖国,最美是家乡。她说:“祖国的强大,带来了日益优良的营商环境,让我更安心地开拓海外旅游市场。我要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继续奋斗,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统筹/盘聪颖 ■ 撰文/曾宇萍 许倩 张贝奇 盘聪颖 ■ 摄影/梁文栋 谭文强 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