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程村镇素有“中国蚝乡”的美誉,程村蚝更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牡蛎活体水产品。这里数百年来孕育着肥美鲜甜的程村蚝,也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励志的创业故事。90后“蚝四代”谢广仁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年仅24岁的谢广仁大学毕业选择了回乡创业养蚝,投身乡村产业发展。不同于父辈对蚝的初级加工,谢广仁创立了公司、建设了厂房、注册了商标,带领企业不断创新突破,走品牌化路线,将企业发展为阳西县蚝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不断擦亮“程村蚝”金字招牌。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费先霞
■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李向东
谢广仁在介绍公司加工的产品。
谢广仁,1991年出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大学毕业后,谢广仁放弃留在珠三角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回乡创业做一名“新农人”,并于2015年创办阳西县程村金质原生态蚝业有限公司。谢广仁在夯实传统蚝产品的基础上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动程村蚝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公司日生产加工能力达5万公斤,年产值3000多万元,是当地生产、加工蚝产品规模最大的企业。
扫一扫看更多
返乡创业 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记者:您大学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乡做一名“新农人”?
谢广仁:我是土生土长的红光村人,家里养蚝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我7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到外面卖蚝,最远去过广州。那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程村蚝很出名,很多商贩指定要买我们这边的产品。在吃过各地的蚝后,我觉得程村蚝是最好的。
不过,与蚝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却不希望我回来养蚝,在他看来,做蚝农太辛苦了。父亲一直大力支持我读书,希望我能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发展。
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如愿留在珠三角工作。那时国家正大力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关于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利好政策让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创业,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可能。家里几代人养蚝,不能到我这就断了。加上程村蚝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又是我熟悉的领域,也增强了我返乡创业的信心。
我们这一代人受互联网的影响比较大,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将家乡蚝与互联网相结合,把我们“程村蚝”的品牌推广出去,让全国人民都能尝到程村蚝的味道。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辞掉了工作。2015年4月,我创办了阳西县程村金质原生态蚝业有限公司。这是当地第一家有国家生产许可证的蚝企业。
记者:返乡创业初期您遇到了什么困难?
谢广仁:当时程村镇主要以蚝养殖为主,蚝加工这块比较薄弱,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蚝油、蚝干,没有行业标准,产量低,品质参差不齐。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位,要在父辈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蚝加工这一领域。而我们第一个要克服的就是蚝生产加工标准化问题。
我刚回来的时候,程村蚝生产加工方式还很原始,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做蚝油用的是传统的大铁锅,人工捞出来过滤再放回去熬煮,产能非常低效,无法形成规模。于是,我们决定实行标准化生产,每一个步骤做什么,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再根据流程引进自动化设备。
以前,蚝农从养殖场收蚝后一般直接卖给批发市场的档口,价格比较低。我们购进清洗设备后,对蚝进行自动化清洗、分拣,根据蚝的大小、品相分等级售卖,每公斤从8元到20多元不等。经过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加工,蚝的“含金量”得到了提升,产能也提高了10倍。
这也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现在市场对食品卫生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对海产品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有利于产品流通。目前,我们和木屋烧烤等连锁企业及广州海宝湾海鲜市场等大型市场保持长期合作。
记者:公司突破了哪些蚝产业“卡脖子”难题?
谢广仁:长期以来,村里的蚝主要以生鲜销售为主,但蚝季节性强,不易储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发了速冻蚝产品。我们加大技术投入,建设了液氮冷冻生产线,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冷冻技术,从而能够在短短的8分钟将生蚝的温度降到零下40℃,最大程度地把蚝的新鲜度保存下来。我们进行过实验,这样的速冻蚝能够冷藏保鲜一年左右,有效破解了蚝保鲜技术难题。
速冻蚝的开发,一是解决了蚝的季节性问题,保证4至10月本地蚝产品的供应。二是解决了长途运输带来的损耗问题,减少供应商和商家的经营成本。
除液氮生产线外,我们还引进了自动蒸煮、蚝油包装等生产设备,清洗、冷冻储藏、蒸煮提炼、过滤等工序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生蚝日均生产加工能力从5000公斤提升至5万公斤。
这几年,我们的技术和设备投入超1500多万元。在同村的蚝农甚至家人看来,新的技术、新型设备投入大,风险自然高,他们的传统观念更倾向于把资金用来加工更多的产品出售。但我不这么认为。
企业要规模化生产,就必须配备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质量和产量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实现品牌化发展。这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子。我们早一点做,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占领市场,因为我们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更具竞争力。
我希望我们这一辈年轻人,不仅要一步一步做大做强程村蚝这个产业,更要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记者:在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方面做了哪些新尝试?
谢广仁:我们坚持在传承程村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深加工方面,我们主推的产品分别是传统的程村蚝油、金蚝干和金蚝腊肠。金蚝干是经过天然晒制而成的半干蚝豉,同时具有蚝干的香脆和鲜蚝的鲜甜口感,在香港和深圳很受欢迎。相比传统腊肠,金蚝腊肠口感不那么油腻,可以当零食吃。我们还研发推出新品刺身蚝,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净化车间,新品预计今年10月上市。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已有“蚝韵”“红树岛”“程村湾”等注册商标14个,实用型专利8个。我们还积极布局电商,开设直播间,通过直播推广我们的产品。
记者:近年来程村蚝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谢广仁:相比其他产区,程村镇所在的水域处于咸淡水交汇处,特别是阳西县一直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加强万亩红树林保护,海域水质好且富含微生物,产出的蚝肉质肥美、味道鲜甜、营养成分高,被誉为“海中牛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阳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蚝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程村蚝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成功创建了程村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程村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程村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同时,积极推广新品种、应用数字生产技术、优化养殖方法、延伸深加工产业链,程村蚝的品质、产业规模和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升,年产值达6亿元。程村镇的蚝产业链已比较成熟,形成了生蚝集散中心,除了本地生蚝外,全国各地的蚝都会流入到这里再交易出去。
回顾公司的创业历程,其本身也可以说是阳江蚝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我们公司从1000多平方米扩建到近2万平方米,年产值从800多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记者:您对阳江蚝产业发展有什么期待和想法?
谢广仁:接下来,我们要强种苗、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程村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村蚝产业发展首先要抓好源头,即种苗培育。我们要积极对接专家学者,提高人工蚝苗培育技术,培养更高品质的种苗品种。同时,推动养殖、加工技术迭代升级,提高产量。深加工方面,除传统蚝干、蚝油外,要开发蚝保健品、药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阳江蚝产业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就是比较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电商发展相对滞后,相比山东乳山生蚝等电商做得好的产区,物流成本也比较高。当前,很多市民的消费已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更多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电商环境,加强电商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孵化更多网红IP,把家乡的农产品、风土人情推广出去,提升曝光率和知名度。
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说明人对新鲜的事物都是比较好奇的,好的东西通过包装策划、运营推广,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效应。程村镇有着200多年的养蚝历史,底蕴深厚,饮食文化丰富。当前,程村镇正积极创建程村蚝地理标志小镇、程村镇3A级景区,程村蚝文化示范推广基地、红树林观光码头等多个项目加快推进。我们公司也正加快建设文化展厅和观光通道,开发工业旅游路线。
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策划推广,通过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把这些好的内容传播出去,讲好“程村蚝”故事,吸引更多人过来品尝美食,感受“中国蚝乡”风光,从而带动蚝产业拓展延伸和地方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