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连日来,我市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日活动,让市民群众畅游文博世界,在文化体验中品位美好生活,在鉴往知来中汲取智慧力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历史、增长见识的窗口,更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殿堂。记者走访发现,“打卡”博物馆已成为不少人旅游的必选项,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化。我市的博物馆在走出深闺的同时,也不断更新“表达方式”,通过数字化应用、活动策划、文创研发等方式,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现状
软件硬件双提升
我市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近几年,我市加大博物馆建设投入力度,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目前,全市备案博物馆增至8家,其中国有博物馆6家、非国有博物馆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家,博物馆家族不断扩容,博物馆力量逐渐壮大。
国有博物馆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阳江市博物馆、阳春市博物馆、江城区博物馆、阳东区博物馆、阳西县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有:阳江漆器博物馆、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此外,阳江三宝博物馆、漠阳民间艺术馆、五车斋等一批散落在各地的民间博物馆、展览馆,也成为我市文博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近年来,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陈列展示、队伍建设等软硬件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广东海丝馆,今年初启用的“南海I号”沉箱活化利用展示区,每天都会吸引不少游人参观。在这里,承载着古船体的沉箱以新的景观面貌“重新上岗”,游客通过现场的模型、图文展示,可了解世界首创的沉箱整体打捞技术。“前几年来过一次广东海丝馆,趁着假期带女儿一起过来,感觉环境和服务内容都提升了很多。”来自广西的林女士说,今年“五一”的海丝馆之旅不虚此行。
作为阳江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南海Ⅰ号”正加快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就在十里银滩一侧,海丝馆旁边,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望年底建成。作为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其将成为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陈列展示、教育培训、馆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功能上与广东海丝馆互为支撑。此外,广东海丝馆进行全面改陈升级,推出船语主题景观、货通万国沉浸式体验区等。同时,联合文艺工作者加大影视、情景剧精品创作,用群众更易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
“近两年,阳江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800多人。每次市博物馆发布活动,都有很多志愿者报名提供义务讲解、参观引导等服务。”市博物馆负责人岑应巩介绍,在博物馆队伍建设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博物馆开展展览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
当前,市博物馆举办展览受场地限制较大。可喜的是,位于城南的市“七馆合一”项目正加快推进。建成后,新馆的展陈、库房面积和接待能力将大大增加,具备举办更多有影响力展览活动的条件。
去年5月建成开放的阳西县博物馆,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贤书院为主体打造,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阳西县博物馆馆长李宗意介绍,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书画、楹联、诗歌等学会组织前来举办活动,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6万人次。
现象
文化认同感增强
越来越多年轻人爱逛博物馆
阳江漆器博物馆内,仿古五抽屉漆柜、漆琴桌等300多件漆艺藏品,静静地讲述着阳江漆器的前世今生。
在一楼漆艺历史展厅,85后市民余先生一边手举补光灯,一边给朋友张女士拍照。“第一次来,很惊喜!这里的藏品精美独特,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观看后忍不住为阳江的老艺人点赞。”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广州人,嫁来阳江几年,此前并不知晓阳江漆艺。因一直有“打卡”博物馆的习惯,她通过“小红书”搜到了阳江漆器博物馆,“在这不仅能够汲取知识,拍照也非常出片。”
阳江漆器博物馆去年开始恢复免费对外开放,加上多年的宣传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进馆了解阳江漆器历史。“如今,很多学校和家庭非常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们专门配套了供学生学习漆器制作流程的学习场所,去年举办了20多场学生研学活动。”阳江漆器博物馆运营总监何文宇说。
“去年,进阳江市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达6万多人次,比2019年增长25%,进馆观众以青年人为主,学生居多,特别是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进馆参观的研学游学生团体明显增加。”岑应巩说。
岑应巩分析,逛博物馆的年轻人主要分以下几类:一是从小喜欢逛博物馆的本地市民;二是利用博物馆做调查研究的市民;三是热衷“打卡”博物馆的外地游客。“了解一座城市,就从当地的博物馆开始。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文博热’的背后,源于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增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岑应巩说。
阳江三宝博物馆是一家专门收藏阳江小刀、漆器和豆豉老物件的民间博物馆。它的创立人满叔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收藏家,但长期以来他的藏品只供熟人参观,直到2020年,他将“收藏馆”更名为“博物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收藏馆’像自己玩的,‘博物馆’才是对外的。”说起改名缘由,满叔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通过他的藏品,了解阳江传统文化。该馆丰富的藏品和珍贵的文本、图像资料,每年吸引了近千人次参观,当中不乏专门前来开展学术研究的美术、艺术专业学生。
去年大学毕业的周俊宏是我市一名文化志愿者,经常参与博物馆的义务讲解服务。“我旅游时喜欢逛博物馆,常被博物馆厚重的文化气息吸引。当义务讲解员,既满足了我对各类博物馆展览的兴趣,也提升了自己的素质能力。”周俊宏说。
趋势
科技赋能创意无限
博物馆从“高冷”变“亲民”
近年来,我市博物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通过走亲民化、年轻化路线,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
从雪糕到船模,从茶具到各类制作精美的花瓶、漆器……目前,广东海丝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已逾千种,打造了全国首条海丝文化创意街。针对学生群体,该馆开发了“南海Ⅰ号”文物保护之旅、“南海Ⅰ号”探秘之旅等研学课程。
市博物馆积极推动“展览+”模式,如钱币展+钱币拓印体验、石湾陶塑展+陶艺制作体验、古建筑知识展+模型制作体验等观展加动手多维度体验模式,广受市民游客的欢迎。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让群众找到打开博物馆的“新方式”。
走进广东海丝馆裸眼3D演播厅,大屏幕影片再现“南海I号”出水的震撼场景,一件件精美文物高清呈现,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体验……“数字多宝阁”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数字化呈现了馆藏超18万件出水珍宝的历史文化信息,游客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展品的故事即映入眼中。戴上虚拟现实头盔,游客仿佛回到古代,亲历古代泉州港口的繁华、船员生活的精彩,乃至巨浪吞没“南海I号”的场景……
近年来,广东海丝馆积极加强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依托“互联网+”将文物数字化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教育、文创产品开发、动漫和游戏的创作,特别是打造VR/AR探秘体验项目,颇受群众喜爱。2022年,广东海丝馆智慧旅游应用场景实践案例被选为省十大文旅数字化应用案例。
市民足不出户也可打卡市博物馆。打开“阳江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可通过VR全景式观赏“贵地无忧-阳江历史文化陈列”,实现指尖畅游南汉铁屎迳铸钱遗址、独石仔等阳江历史文化遗址,全方位欣赏周亨铜鼓等文物。轻触屏幕,还可生成博物馆打卡明信片与朋友分享。
市博物馆还根据馆藏“七艕”船、乾亨重宝等文物制作H5线上游戏,让游客在游戏互动中了解铸钱、帆船制作文化。“阳江文化中的海丝文化符号具有独特性,外地游客很感兴趣。我们希望通过馆藏的活化利用,让更多本地市民、外地游客了解阳江历史文化。”岑应巩说。
去年,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以历史馆为试点,推出线上AR游博物馆功能。市民和游客通过微信公众号“阳江市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即可看到660多平方米的展厅视频,“云”游历史馆,了解音乐的起源。
博物馆爱好者李先生说,以前阳江的博物馆给他的感觉和其他旅游景点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还有一点“高冷”,“养在深闺”无人知。如今,博物馆不断创新形式,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还兼具互动性,接地气又让人眼前一亮。
思考
凝聚各方合力
推动阳江博物馆持续“扩圈”
我市的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仍存在“冷热不均”、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如何推动博物馆从“出圈”到持续“扩圈”,成为文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让文物走近百姓、走进生活。”岑应巩说。5月16日,市博物馆将《贵地无忧——阳江历史文化陈列》流动展送到阳东区合山镇龙庆村龙庆书院,让村民颇感惊喜。
市博物馆自2021年起推进“行走的博物馆”活动,将精品展览做成流动展览送到学校、企业、城市综合体,这是首次与乡镇联合办展。接下来,该馆计划与更多乡镇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和传统文化感兴趣,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藏品的阐释与传播,也是一种创新途径。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总监姜宜胜说,目前馆内藏有超过600万张唱片和大批音响,希望借助专业团队力量,打造线上唱片库,利用高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好唱片的原声,方便群众用手机随时随地聆听经典。
“我们一直有打造‘智慧博物馆’的设想,但缺乏经费和人才支撑。”何文宇表示,如果政府部门能在政策与宣传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对民办博物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仅凭我们的资源很难高频办展,希望通过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等方式合作办展,进一步凝聚起阳江博物馆的力量,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展览。”他说。
漠阳民间艺术馆每年接待观众2000至3000人次,以中小学校科普活动学生居多。负责人林金许说,目前该馆在选址扩馆,计划增加乡土文化及文旅等内容。希望结合阳西全域旅游,引入专业文旅公司合作运营,打造地方文旅目的地,走出一条创新的宣传、科普、文旅、研学之路。
“今年3至5月,我们组织了逾5000人次外地学生到阳江开展研学活动,阳江的博物馆独具海丝特色,能为学生提供南宋文化、海洋贸易等历史学科知识。”广东趣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洳滢表示,“博物馆热”在全国来说是一种趋势,但相比其他城市,阳江市民对本土文化和博物馆的认知不深。建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展馆活动内容,同时多组织节庆类及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活动,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市民陈女士喜欢带小孩逛博物馆。她说,与书本相比,通过观展学习更直观生动,孩子更容易接受。“期待博物馆举办更多反映阳江历史文化的实物、图片展览。阳江有不少民间收藏家,希望能够挖掘、整合民间力量,举办一些集中展览活动。”陈女士说。
■ 策划/黄 庆
■ 撰文/费先霞 许 倩
■ 摄影/李向东 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