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指太阳到达黄经45°时,时逢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立夏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

立夏养生经
2024-05-05 来源:阳江日报

立夏,是指太阳到达黄经45°时,时逢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立夏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立夏之后,暑热渐盛,自然界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人体的心气也渐盛。夏在五行中属火,五脏应心,所谓春夏养阳,故立夏养生重在对心阳的养护。

夜卧早起,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时候,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可以比春季稍晚一些,早上早一点起床,以充实阳气。

同时,由于白昼变短,夜间睡眠时间相应减少,而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午后容易出现疲乏困顿的现象,午间气温高、阳光烈,同时也是阴阳转化的时间。因此建议人们在进入立夏之后,午间适当休息,调整状态,清心宁神,有助于恢复体力,养护心阴。研究表明,午睡可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午睡时间建议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不宜过长。

饮食清淡,忌冷喝冰

立夏以后,肝气渐弱,心气开始生发,“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饮食应当增酸减苦,养心助肝,补益脾胃。随着气温升高、天气炎热,脾胃消化功能开始减弱,此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且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

夏对应五色中的赤、五味中的苦,故养护心阳,可以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瓜、草莓、杨梅、樱桃、番茄、胡萝卜、红甜椒等;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等,以助“降心火”。

同时,立夏以后,天气炎热,随着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上人们喜欢进食一些冷饮、雪糕或冰冻的水果等,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夏季毛孔舒展,阳气旺盛,过于贪凉,往往易使寒气从皮肤腠理而入,“形寒饮冷则伤肺”,过食寒凉则易伤脾阳。故不宜进食太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且在早晚气温舒适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日光浴等,以补充阳气。

适当运动,不宜过汗

随着气温的升高,运动量的增大,人们出汗也越来越多,但出汗过多容易伤“心”。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为心精、心血所化生。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出现心慌、心悸症状。故此时运动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水,及时补充体液。

入夏后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先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慢跑等,随着夏季节气的推移,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因各人体质、体能不一样,运动强度也因人而异。总的来说,要把握好尺度,运动时不要出汗太多,尤其避免大汗淋漓、汗如雨下,运动后不要有明显的气短、心慌、头晕、疲乏等虚脱症状。

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锻炼心肺功能,但强度太大、出汗太多,反而耗气伤津,耗损人体元气,不利于身体健康。

调节情绪,静心宁神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立夏时节,气温升高,心火渐旺,暑热天气容易使人心浮气躁,易发脾气。古代医家主张:“善养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在情绪上要保持舒畅、愉悦,可以多听音乐或绘画、书法、下棋、种花、钓鱼等,都可以起到静心宁神的养生作用。

立夏食疗方

扁豆茯苓粥

【配料】白米100克,扁豆30克,白茯苓30克,陈皮5克。

【做法】白茯苓捣碎,扁豆、陈皮洗净,白米淘洗干净,然后将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煲至粥成,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开胃。适合脾虚湿重、食欲欠佳之人。

甘草酸梅汤

【配料】甘草10克,乌梅20克。

【做法】甘草、乌梅放入煲内,加水适量,水煎15分钟后放温饮用。

【功效】酸甘化阴,生津敛汗。适合汗出较多、食欲欠佳之人。

■ 医学指导/阳江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  李美红

■ 通讯员  阮锦钰

■ 照片为资料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