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红芽芋,就想起元朝诗人王哲的《黄鹤洞中仙》:“你待坚心走,我待坚心守。栗子甘甜美芋头,翁母同张口。开取四时花,绽取三春柳。”霜天将至,信江的秋水收起惯有的丰腴,一层一层矮下堤岸。芭茅枯萎了,在渐凉的秋风中摇曳。渠边肥沃的沙壤田,芋叶变黄、衰老,根系枯萎,芋头成熟了。
秋阳下,父亲拿着镰刀,赤足弯腰,割去地上的芋茎叶柄基部,待伤口干燥愈合后,举起锄头,将红芽芋整株挖起。略加晾晒后,球茎表面变得干燥,母亲细心地用手除去残叶、根须和泥土,将母芋与子芋掰开,再将子芋、孙芋按大小装进箩筐。一周后,携带着父亲的汗水和母亲体温的红芽芋,翻越万水千山,来到广州,摆上我的餐桌……
如果说,有一种植物最长情、最乡愁,红芽芋当之无愧是其中之一。
红芽芋别名红眼芋、灰芋、红芋、毛绿芋、红芋仔。《本草纲目》说,芋处处都有。闽、蜀、淮、楚等地,种植较广。蜀地的芋,形状圆而大,很像蹲着的鹞鹰,叫作芋魁,当地人种芋当粮食来度饥荒。江西、闽中的芋,形状长而大,细的如卵,长在魁旁,吃起来味道特别好。
我的家乡江西上饶盛产红芽芋。《上饶市农业志》云:“红芽芋产于铅山县紫溪乡,因其芋叶下面靠近芋头的芽,色泽呈红色而得名。此芋品质好,淀粉多,香味浓,容易煮烂,个头大小均匀,形状规则,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多种氨基酸,是芋类中的珍品。”坊间传唱竹枝词:“铅山有芋小娘子,软糯爽滑味悠长。一见红芽沪佬抢,钟情粤客人争尝”。可见,红芽芋深受人们的喜爱。
红芽芋内秀、柔韧、温和,这种品质在味道上的体验尤为深刻:煮、炒、烤,红烧、做汤,磨粉、晒干,可率性而为。
年少时,下午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就去后山的地窖,掏七八个红芽芋,洗净后,从水缸舀几勺清水,将芋头放进铁锅里煮。兄妹俩有说有笑间,芋头熟了。我顾不上烫,剥了芋皮,一口咬下去,软糯爽滑;小妹不紧不慢,将软糯的芋肉塞进樱桃小嘴……
红芽芋喜肥怕瘠,喜湿怕涝,喜凉怕热。12月下旬,父亲犁开渠边的三亩肥沃沙壤田,精细整地,四周开好排水沟。趁着农闲时节,扛着铁铲,提着畚箕,将散落在田埂、地头、草滩上腐熟的牛粪、猪粪收集起来,加上积蓄的鸡鸭粪和草木灰,与畦土一块拌匀作为基肥。
到了2月上旬,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亲将顶芽充实、饱满的母芋或子芋作种栽植。在红芽芋的整个生育期,父亲光追肥,就有四五次之多。当苗长至七八片叶时,进入结芋期,父亲将钾复合肥施于芋株四周,结合中耕培土,保持畦土的湿润。
芋苗长至10-11叶时,红芽芋出落得亭亭玉立。秋阳下,紫红色的叶柄,举起阔卵形的叶片,清风徐来,绿波荡漾。到了炎热的七八月,结芋膨大期需水量大,我们与父亲一道,从渠里取水,给红芽芋灌水或浇水。不远处的田野,中稻一片金黄,几只麻雀不慌不忙地偷食谷粒,好看的彩虹挂在天空。
10月,芋叶变黄、衰老,根系枯萎,芋头成熟了。这时的红芽芋淀粉含量高,味道黏嫩爽口。父亲显然对红芽芋的习性了如指掌,在采收前的六七天,在芋叶柄基部7—10厘米处割去地上部分。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再将红芽芋整株挖起。红芽芋母子共生,每蔸仔芋8—15个不等。我和小妹跟在父亲后头,将表皮晒干的芋球,除去残泥、须根,一一装进箩筐。父亲也不忘将部分红芽芋留在田间越冬,来年再收挖作种。
2
那年夏天,小妹小学毕业,将入读乡初级中学,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中。
红芽芋的成长,与人的成长有相同之处:既有爱与痛的交织,又经历相逢与离别之苦。就像红芽芋的收获与窖藏,不是岁月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皈依。
家距离县城大约二十公里。星期天下午,一根竹扁担压在稚嫩的肩头,竹扁担的一头,挑着四十斤大米和一个尼龙网兜。几个玻璃罐装着母亲做的芋母丝炒雪里蕻、酱芋干;竹扁担的另一头,挑着一个装满衣物的樟木箱、一床用棕绳捆绑好的棉被和书包。父亲严肃着脸,深深地看我一眼,轻轻地摆摆右手。我转过身去,抬起穿着解放鞋的脚向前迈开。走了几步,身后传来抽泣声,我知道,母亲哭了。
离开冷水铺,爬过荞麦岗,穿过岭背,蜿蜒的青石板路串起山墙瓦屋、稻草垛、香椿树和鸡鸣狗吠。大人去地里劳作了,孩童在晒谷场玩耍,几个老头老太婆坐在樟树底下说着闲话。触景生情,想起孤单外出求学,想起父亲母亲,眼角不由一湿,顾不上抹去泪水,急匆匆地离开村子。走到桥下,在路旁的土亭歇歇脚。转过几个山弯,绕过一坡油茶林,当我站在县武装部打靶场的黄泥岗上,看见不远处,大片松林环抱的建筑,那就是我即将学习和生活三年的县中了。
由于功课紧,我有一个月没有回家。父亲风尘仆仆,送来大米,还有母亲做的芋母丝炒雪里蕻、豆腐乳等。学期末,父亲抽不开身,就委托来县城办事的熟人,送来母亲做的菜,还有一封捏得皱巴巴的信封。里面装着十五六块钱、三十斤粮票和一张字条。字条写道:绍文吾儿,我和你的母亲均安好,家中诸事顺利,勿念!只是你的母亲放心不下你,反复嘱咐,要你照顾好自己,入了秋,记得早晚添加衣服保暖。红芽芋可以挖了,你如挤得出时间,就回家一趟帮帮手。字条最后说:儿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里需要大学生!加油!
父亲的留言,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像有座山压着心口。但一想到在芋田劳作的父亲,想到母亲做的酱芋干,心里便有了力量,一时充满豪情壮志。
3
宋代诗人范成大《送举老归庐山》云:“二千里往回似梦,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归欤来共煨芋头。”诗人借着赞美芋头的美味,寄托离愁别绪,将芋艿的温润与一颗已冷却的心相比,描写了夕阳下的离别之苦。而芋头圆,让这种离别苦,变得幸福、温馨。
芋头圆又名圆圆粿、薯粉坨。主要成分是红芽芋,外表为圆形,寓意团圆、吉祥。多在逢年过节时食用。因其煮熟后,表皮呈黄金色泽,又称“金元宝”。寓意来年好运连连,财源滚滚,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过了腊八,年就近了。天刚蒙蒙亮,母亲起了床,赶往离家五里地的菜市,采购做芋头圆的原料:红薯粉、新鲜五花肉、豆芽、油豆腐、红萝卜、香菇、火腿和墨鱼。母亲回到家,太阳爬得老高,温暖的光芒,驱散了风中的寒气。
父亲来到后山的地窖,刨开上面厚实的黄土,取出窖藏了数月,子芋肥大,芽鲜红色的红芽芋,装进畚箕,来到龙溪,洗净芋头表皮的泥土。龙溪发源于畚斗坳,溪水清澈,冬暖夏凉,像红芽芋的胸怀,柔韧而温和。
母亲就着酱芋干匆匆喝了一碗新米粥。放下碗筷,系上围裙,拿了菜刀,刨去红芽芋的表皮。接着,将红芽芋切成细丁状,把不同的原料也切成细丁,倒入大铁锅中翻炒,适时放入蒜苗、香油、葱、辣椒粉、酱油、盐、味精,做成色香味俱佳的馅料,放置于八仙桌上凉透。之后,按一斤芋头一斤红薯粉的比例配制,加少量温开水,开始和粉。
母亲揉好红薯粉后,兄弟姐妹各显身手,一起做芋头圆。姐姐做馅窝,从揉好的粉团中,取适量小粉团,用手反复捏粉团四周,让其成凹状、袋状;哥哥将做好的馅料放置馅窝中,两只手反复地环揉,让其成圆团状;我和弟弟、小妹将做好的芋头圆,一一放入蒸笼。厨房和院子里是忙碌的身影,空气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父亲将灶火烧得旺旺的。母亲把摆满芋头圆的蒸笼,一层一层放置在大铁锅上。十五分钟后,母亲站在樟木做的矮凳上,吃力地将顶端的第九层蒸笼移开,拿着筷子,夹了一小块芋头圆,轻轻咀嚼后,又重新盖上蒸笼。这时,我的眼睛仿佛掉进蒸笼里,喉头滑动,忍不住咽口水。五分钟后,在满心的期待中,芋头圆蒸熟了。一家人站的站,蹲的蹲,坐的坐,大快朵颐起来……
红芽芋是心底温馨的柔软。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广州;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父亲母亲。红芽芋收获时,父亲母亲寄来红芽芋、芋干、芋粉。红芽芋传递的亲情,让我仿佛看到父亲母亲在芋田劳作,仿佛看见少年时的自己,沐浴晨光,面对绿意盎然的芋田,读着《千家诗》,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着鲁迅的《故乡》……
年近了。多年来总以为电话、微信可以替代陪伴,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找到不回家的借口:忙,买不到票,假期短,塞车……直到2020年12月2日中午,当弟弟打来长途电话,告知父亲在1日傍晚散步时,不小心摔倒,虽然及时送医,但瘫痪了。现在,88岁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已有1800多个日子。去年10月,86岁的母亲也不慎摔了一跤,坐在了轮椅上……
此刻,面对父亲母亲,有疼痛、愧疚,更多的,是陪伴的温馨。好在醒悟为时不晚,父亲母亲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我们相濡以沫,彼此鼓励,心灵也变得强大、更有韧性,一天又一天,好好地活着……
再过几天,就是乙巳蛇年。说好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就像年少时那样,兄弟姐妹一起做一道芋头圆,请敬爱的父亲母亲品尝……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