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纪念馆。
“铁血阳泉,千峰浴火铭英烈;丰碑太行,万壑凝辉铸忠魂。”阳泉,这座山西中部的山城,宛如镶嵌于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更在抗战时期镌刻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从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园的烽火印记,到草帽山抗战遗址与范子侠将军的壮烈传奇;从娘子关磨河滩战役的钢铁意志,到七亘大捷“双伏击”的经典战例——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着英雄壮举。这片红色土地孕育的独特文化景观,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更唤起我们深切的崇敬与缅怀。踏上阳泉抗战遗址的探寻之旅,当年八路军的主战场依旧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范子侠将军纪念亭。
■ 文/图 影子
阳泉是一座山城,虽小却别具特色。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山脚下,穿城而过的桃河如飘带般灵秀,赋予城市和谐之美。桃河两岸,建筑依山就势,沿河铺展,错落有致——自然中见挺拔,平常中藏不凡,苍莽间显婀娜,雄浑里含秀雅,尽显山城特有的层次之美。从太原方向入城,沿桃河前行,不时可见“中共创建第一城”纪念塔、纪念墙,以及“阳煤集团”“中国纳谷”“无烟煤基地”等标牌,红色基因与能源底色交相辉映,城市气质扑面而来。
远眺市区中心,高楼簇拥中,一座山峰巍然耸立,这便是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它既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也是今日市民休闲的森林公园,“百团大战纪念碑”“百团大战纪念馆”依山而建。山体由山顶平台、北风垅、刀刃梁、将军垴四部分组成,主峰绿树葱茏,纪念碑如军刺直刺云霄。园区坐北朝南,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主碑、副碑与雕塑群。
最高处为三角形平台,三座副碑拱卫中央大理石主碑,空中俯瞰恰似箭头直指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从破袭铁路拉开序幕。主碑高40米,形如刺刀,象征1940年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铮铮铁骨;副碑三尊如军旗,代表参战的八路军129师、120师与晋察冀军区。碑身正反镶嵌6块锻铜浮雕,生动再现军民“出击”“破路”“攻坚”“支前”“转移”“胜利”的场景。广场东西两侧,4座烽火台以“长城”相连,喻示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纪念馆毗邻广场,分上下两层展厅,以“惊世壮举,辉煌战果”“英雄史诗,宏伟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及“纪念书画”四大板块,全景式再现百团大战的壮阔历程。1940年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对华北实施“囚笼政策”并图谋西进,为粉碎阴谋、扭转战局,八路军于8月20日至12月5日,集结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2500公里战线发动大规模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
今日的狮脑山静谧秀美,纪念碑前松涛阵阵,仿佛枪炮与呐喊仍在回响。巍巍狮脑浸染烈士鲜血,绵绵太行长存英魂。先烈事迹昭日月,激励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七亘大捷战场。
在狮脑山以西十余公里的阳泉市郊区南庄村,仍保存着一处百团大战战场遗址——草帽山。此山因形似草帽得名,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扼守原正太铁路狼峪车站(今测石站)。如今山上苍松翠柏,槐花飘香,环顾四周,主峰将军垴、十亩堰等高地上,日军遗留的炮楼碉堡、单兵坑与千米战壕斑驳可见,处处记录着侵略者的暴行与八路军的浴血奋战。
狼峪车站地处阳泉与寿阳之间,战略地位极为关键,夺取该站即等于控制阳泉枢纽,草帽山因此成为百团大战的核心战场。1940年8月20日傍晚,战役全面打响。八路军129师将领刘伯承、邓小平将破袭狼峪车站的重任交给新编10旅。草帽山阵地与车站呈扇形钳制,工事交错,我军多次强攻未果。
“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面对困局,范子侠旅长毫不退缩。8月23日黄昏,他率部化装成日军,诱敌深入,一举全歼狼峪车站守敌。25日,范子侠与政委赖际发集中兵力强攻草帽山据点,日军丧心病狂施放毒气,八路军战士冒毒冲锋,最终以血肉之躯摧毁敌“铜墙铁壁”,将高地牢牢掌握在手。山河为证,历史铭记。
今日草帽山,狼峪百团大战纪念碑与范子侠将军纪念亭静默矗立,无声诉说着那段铁血传奇。置身其间,仿佛穿越硝烟:冲锋号骤响,喊杀震天,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炮火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前进!前进!
磨河滩上的娘子关正太铁路大铁桥。
“赏心无远近,芳月好登望。胜事引幽人,山下复山上。”自阳泉向晋冀交界处的平定县七亘村进发,山路盘旋,峰回路转,终抵这处“龙虎环抱”的险隘。七亘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绝,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村口巍然矗立的丰碑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手书的“七亘大捷纪念碑”七个大字。今朝松柏苍翠,犹映当年战旗猎猎;立于碑前,枪炮呐喊似在耳畔回响,将人带回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七亘扬名,源于1937年10月刘伯承指挥的“重叠待伏”经典战例。当时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0月25日,日军川岸二十师团辎重部队越太行迂回平定,七亘峡谷乃必经之径。八路军凭险设伏,痛击来敌。按兵家常例,得胜即撤,但刘伯承洞察敌情:日军辎重急需前运,且迷信“兵无常势”之说,料定我军不会重复战法,必再经七亘。遂一面佯动撤兵,一面原地重伏。28日晨,日军果复来犯,八路军将士机智勇猛,战至黄昏,再歼敌百余。刘伯承反常用兵,七亘再捷,成就“兵家所忌”的辉煌范例,史称“七亘大捷”。
村中,我们拜访了抗日、解放战争老兵董书亮的后人。董家多辈从军,血性传承至今。忆及先辈峥嵘,他们激情如昨:刘伯承奇兵制胜,军民同心,七亘大捷威震敌胆,佳话代代相传。抗战中,七亘人骨头硬、意志坚——交公粮、做军鞋、扛炮弹、抬坑木、送伤员、驮军粮,无愧“爱国支前模范村”称号。回望层峦叠嶂的雄关古道,敬仰油然而生。这里淳朴的乡风、厚重的历史、雄壮的关隘、秀美的风光,已深深沉淀于七亘山水,向后人无声诉说着不朽的荣光。
百团大战纪念碑。
闻名天下的长城雄关娘子关,雄踞山西平定与河北井陉交界,素有“山西东大门”之称。阳光下,巍峨关城更显雄浑,门楼“天下第九关”鎏金匾额熠熠生辉;斑驳城砖间深浅不一的弹痕,仍诉说着千年烽烟。关城之下,绵河蜿蜒,横跨其上的娘子关大铁桥如钢铁巨龙静卧碧波——这座由法国建筑师埃菲尔设计的百年铁桥,全桥无焊接,铆钉密布的骨架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同出一脉,堪称“躺着的埃菲尔铁塔”。桥头残留的日军炮击痕迹与桥墩“正太铁路”刻字,将工业文明与战争创伤凝成独特时空符号。铁桥东侧,1906年建成的法式娘子关火车站静静伫立,廊柱斑驳,铁轨野花相映,仿佛低语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
关城脚下,磨河滩正以另一种静默诉说历史。河水潺潺漫过青石,垂柳轻拂水面,却掩不住这片土地曾被鲜血浸透的过往。1940年秋夜,这里爆发了著名的“磨河滩血战”——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第5团1营1连在此血战日军,从火车站攻坚到河滩肉搏,战士们以刺刀、拳头甚至牙齿与敌殊死搏斗,全连战至仅剩17人,却毙伤敌200余人、牵制日军1000余人,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赢得关键胜利。战后,连长邓仕钧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机枪班班长赵小三、司号员李锁子、卫生员王全友获“战斗英雄”称号,全连荣立“血战磨河滩钢铁连”,朱德总司令亲题:“多打胜仗,再立战功”。
百团大战纪念墙。
今日的磨河滩,战火硝烟已散。清澈河水映着新修的木栈道,荷花池粉白摇曳;孩童浅滩嬉水,竹筏载歌缓行,远处民谣悠扬。立于铁桥远眺,关城、老站与河滩构成跨越时空的画卷——昔日战场化作红色课堂,生死线变为振兴纽带。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无声诉说:山河无恙,因血肉筑就长城;岁月静好,因英魂长明来路。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