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李舫/主编 商务印书馆
《小岗村40年》 贾鸿彬/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第40个年头。
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忘记,40年前,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经历了重大的曲折。中国,究竟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严肃地摆到了人们面前。邓小平同志当年曾大声疾呼:如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年轻的共和国开启了黄金时代。正是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短短六年时间,9亿中国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翻开新的一页。
如今40年过去,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掌声。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
近日,随着两本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具有代表性的新书出版,为我们打开了回顾的窗口。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选取了40位代表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反映这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历程。这具有标志意义的40个人,分别是——作为思想者的胡福明、厉以宁、吴南生、温元凯、李灏、赵启正、周瑞金、高尚全、杜润生、林毅夫;作为创业者的蒋子龙、柳传志、张瑞敏、宗庆后、马云、李书福、王石、吴仁宝、褚时健、李宁;作为突破者的袁隆平、屠呦呦、杨利伟、钟南山、邓丽君、金庸、贾平凹、郎平、张艺谋、姚明;来自国际社会的基辛格、傅高义、大平正芳、李光耀、费正清、拉法兰、陆克文、萨马兰奇、齐赫文斯基、古特雷斯。他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们的经历让后人得以窥见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彷徨与前进,也体验到每一次探索和成功。
例如:南京大学胡福明教授以特邀评论员身份,在《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情报员出身的袁庚在蛇口的工地上耸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吴南生立下“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用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到这块地方来”的宏愿,用颈上人头做军令状,发誓“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了”;浦东开发开放时,赵启正认真思考,如何让廉政也成为重要的投资环境,他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在黄浦江边留下了开明、开放、开心的“江边对话”;经济学家林毅夫泅渡台湾海峡来到大陆,亲历改革开放大潮后对比世界经济发展时说,改革开放不仅让14亿中国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而且是可以改变全世界更多人生活的可能,感慨“我非常幸运地经历了中国创造奇迹的时代”。蒋子龙用一部《乔厂长上任记》将改革文学深深地烙在当代文学的史册上,应和了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社会心理;张瑞敏当众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魄力,打造了高质量中国产品;李书福立志“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获得过14个世界冠军、106块金牌的体操王子李宁,怀着“中国奥运冠军穿着自己国家制造的运动装备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的梦想,开启艰辛的创业历程……
中国人都知道,小岗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可以说,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就是从这个村庄开始的,它将和中国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一道,永载史册。
1978年,这个村庄的18位农民自发行动,闯破藩篱,以捺手印的形式大胆实行包产到户,开启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0年时间过去了,小岗村从“包一代”繁衍出“包二代”“包三代”,营生方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出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模式。小岗既不平凡,又很平凡,他们在转变的过程中、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有诸多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坎坷。小岗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当代中国众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小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史。
据了解,《小岗村40年》作者贾鸿彬在前后1年多的时间内,数十次走进小岗村,以及小岗村人足迹延伸的地方,追踪采访了100余人,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的手法,描摹了50多位人物40年来的人生轨迹。通过对“大包干”第一推手陈庭元、“大包干”带头人家族、走出小岗的小岗人、走进小岗的新小岗人的真实记录,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小岗村40年来风雨烟云和成长成功。除了严俊昌、严宏昌、关友江、严金昌等著名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余山、关正标等“包二代”外,书中描写了更多普通的小岗人和新小岗人,比如造电动车的徐家有、李帅和他的兄弟,走向宝迪的刘永旺、女博士严艳等。无论是在小岗,还是在异乡,他们因为小岗,而拥有了小岗人的禀赋,血脉与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相连,与甘于奉献的沈浩精神相伴,书写了更多的别样人生。
《小岗村40年》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首次呈现,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人物自述还是资料索引,作者都力求数据可靠,力求原汁原味原风貌,体现了纪实文学的严谨。 本 记
一读为快
1978年,中央停止“上山下乡”,上千万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一下子成了大问题。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劳动就业座谈会,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的厉以宁受邀出席。
从反右到“文革”,20年的动荡中,作为北京大学的教职人员,厉以宁虽然坐了20年冷板凳,但记了大量读书笔记,写了颇有见地的文章,一小本一小本藏到床铺下。改革开放后,正是凭借“文革”期间积蓄的这些“家底”,他担起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曾有人笑言,厉以宁出名太容易了,把过去那些压在床底下的稿子拿出来发表就够了。一句玩笑,几多辛酸。
这20年的坎坷也让厉以宁的经济观点发生了剧烈变化。“多次下放,使我看到农村的贫困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我发现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学的那套东西同现实的距离是那么大。中国要富强,人民要过上好日子,看来不能再依靠计划经济的模式了。”厉以宁下决心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道路。
正是在这次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认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解决就业问题”。三个月后,他在中央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再提股份制,一些学者赞同这个大胆的想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也表示支持,但反对者仍占多数,甚至有人说厉以宁“明修国企改革的栈道,暗度私有化的陈仓”。1986年9月,厉以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一文,此后又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声疾呼,从此得了个“厉股份”的称号。质疑声一直伴随左右,但他不卑不亢:“排除那些扣帽子式的所谓‘争论’,正常的学术争论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1987年5月,承包制作为股份制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来。“首钢的周冠五是承包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带领下,改革后的头三年,首钢净利润年均增长45%。”但厉以宁认为,承包制仍然不完善,它在把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交给承包者后,企业产权的界定反而更模糊了,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双方更容易发生侵权的行为。1995年,首钢因过度扩张陷入困境,周冠五被免职。随后,首钢走上股份制道路。
1997年1月,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出炉,39个大行业中,有18个是全行业亏损,股份制改革势在必行。9月,股份制正式写入十五大报告。厉以宁说,这是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对传统所有制理论作出重大修正。从此,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银行等领域的国有企业纷纷转变成股份制企业。
2009年11月22日,厉以宁80岁生日那天,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9)揭晓,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84票赞成获奖。厉以宁接过奖杯,会场掌声雷动。股份制理论从提出到获奖用了近30年,这30年的经济腾飞是对厉以宁最好的致敬。
……
—— 引自《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之“厉以宁 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