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当如斯通纳
2018-09-06 10:18:31 来源:阳江日报

威廉·斯通纳是小说《斯通纳》的主人公,来自乡下农场,19岁进入大学学习农学,希望能回乡帮助父母。在一堂选修文学课上,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而唤醒了专业志趣,以此为转折点,他转文学系,读研,读博,留校成为大学老师,直到因癌症去世。他一生平淡无奇,但有教育情怀,学问高超,勤勉敬业,与权贵和世俗保持距离,倔强地捍卫正义与良知。他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般理性的人格。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知识分子?应该说,他们是站起来思考着的人。”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包括斯通纳...

教师当如斯通纳
阳江日报

威廉·斯通纳是小说《斯通纳》的主人公,来自乡下农场,19岁进入大学学习农学,希望能回乡帮助父母。在一堂选修文学课上,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而唤醒了专业志趣,以此为转折点,他转文学系,读研,读博,留校成为大学老师,直到因癌症去世。他一生平淡无奇,但有教育情怀,学问高超,勤勉敬业,与权贵和世俗保持距离,倔强地捍卫正义与良知。他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般理性的人格。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知识分子?应该说,他们是站起来思考着的人。”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包括斯通纳好朋友费奇和马斯特思在内的美国青年奔赴欧洲战场,费奇和马斯特思一起劝他参军,在听取精神导师斯隆的建议时,他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一个民族战争频仍,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以及动物。”“不能请学者去毁灭他拿出生命去建构的东西。”经过思考后,他决定不奔赴前线继续读博士研究生,他认为,文化的承袭与国家和平同等珍贵。

斯通纳工作认真且有毅力,是敬业奉献的典型。他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觉悟:“教师不过是这样一个人,对他而言,他的书就是本质,就是给他一种职业尊严……”在现实中,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或轻或重地会出现职业倦怠,有的选择走向行政之路,有的改行,有的盼着退休,像斯通纳这般一辈子坚守初心,静静地教书育人,不蹉跎时光,无愧于三尺讲台,实在值得景仰。

斯通纳极看重教师的职业操守。面对懒惰、自大、不学无术且不诚实的学生沃尔克,斯通纳不惜得罪行政领导也不愿意在论文答辩中通融妥协。他说:“我就是阻止他拿这个学位,我这是阻止他在某个学院或者大学教书,说穿了我就是想这样做,对他来说,要是当上教师,那将是一场——灾难。”显然,一个品行有缺损的人担任教师,可能会功利地对待学生,只受利益驱动而不知敬畏讲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突出“立德树人”,打破唯分数论,探索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评价体系,这要求教师平等、公正、实证地评价学生。教师站着教书,才能培养出品行高卓的孩子。斯通纳不计个人得失、公正无私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作者威廉斯评价斯通纳说:“我觉得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的确,斯通纳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甘之如饴,何尝不是幸福的呢?

我期望教师当如斯通纳一般,遵从自己的初心和志趣选择,心无旁骛地热爱自己的职业,超越生活中的某些不如意,甚至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不为名利所累,不负韶华,保持职业尊严,享受工作的乐趣,义无反顾,用师道的力量,去照亮学生的路。

黄  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