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端午门前插艾叶,如同重阳插茱萸一样,是我国民间盛传已久的风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洒扫庭除,采摘艾条、菖蒲插于门楣或门槛,以防蚁虫,并有避邪却鬼之意。
艾,为菊科植物。性温,味苦、辛,能温经通脉,逐除寒湿并止冷痛,《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温中、逐冷、除湿”。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单用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如将其艾绒制成艾条,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而端午节此时,正好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也是传染病的多发之时,而这个时段的艾枝叶茂盛,其有效的药物成分被人们充分利用作预防疾病之用。所以说,端午插艾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在我们南方小镇,多以只插艾枝为普遍,并且插艾是在五月初一这天,端午节那天才把艾枝清除。小时候不懂得这些习俗,也不知道艾是什么样子。那年端午节前夕,父亲叫我扫地,我看到门槛上插着几枝艾草,以为是哪个小伙伴的恶作剧,把杂草插在我家门槛。于是,就随手拨出连同垃圾一起扫掉了。父亲回来后知道是我扔掉了艾,扬起巴掌就要扇我。母亲一把拉住父亲的手,责怪道:“小孩子不懂事,你生啥气!我去摘就行了。”然后拉上我去摘艾。
来到小河边,只见母亲拨开几丛草,指着一棵翠绿的叶子有分齿的植物说:“这就是艾了,快帮手拨几株吧。”我忙到旁边拨了几株交给母亲。母亲拿过来,嗅了嗅,说:“这不是艾呢,是臭蒿。”“怎么可能,它和你手上的艾是一模一样的啊?”我不服气地望了望自己采摘的植物。母亲耐心地解释道:“臭蒿和艾叶都喜欢在水田、池塘、溪河边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但你仔细看一看,臭蒿要比艾矮一些,主干也比较细小,茎部是暗红色;艾叶的主干粗长,茎部是淡绿色,有的高度超过1米;臭蒿叶的表面有一层浅白色绒毛,柔软而光滑,叶片偏小,周围的锯齿纹路深,叶片呈狭长状,而艾叶表面为灰绿色,白色绒毛在其背面,叶面宽而肥大,相对于蒿草更宽,叶片周围的锯齿也小得多。最容易分辨方法就是闻一闻,臭蒿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而艾叶的气味则稍显辛辣,并有一种提神的清香。”
听了母亲的解释,我吐了吐舌头说:“想不到要区分一株小小的艾,也有这样大的学问。”母亲抚着我的头,慈爱地说:“是呀,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只要你用心去了解,仔细观察,就会学到很多的知识呢。”
今年端午,妻子早早把采来的艾枝插在门槛上,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清新的香味。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重映出那一幅情景:一个女人牵着手里挥动青艾的小男孩,走在弯弯的河边,夕阳染红了身影,染红了回家的路……
□ 江南散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