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瞰北环村。
■ 我市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2027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农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4万元;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4月26日,我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
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漠阳大地上落地见效。
推进示范村示范片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走进阳东区东平镇北环村,北环河流水潺潺,新修建的亲水平台点缀其间,村内屋舍俨然,道路通畅,该村还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景观建造之中,党的方针政策、诗词典故等通过书法、绿化造型等艺术手段展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构成了一幅闲适幽静、山环水绕的新农村画卷。

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隆岗自然村,村里房屋外墙贴着家风海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许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扎实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整治乡村环境卫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使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我市有88个省定贫困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市扎实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把该项工作既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又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既要建成新农村示范村,还要把整治创建过程变成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变成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变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过程。
为了保障每个村的建设资金,我市按照平均每村2000万元的标准筹措建设资金,其中争取省补助每村1500万元,帮扶市(珠海市)或帮扶单位、市本级和县区合计配套每村500万元。我市还建立了竞争创建示范村考评机制,把考评指标细化、量化,将示范村建设奖补资金与村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成情况挂钩,进一步增强了村民自主创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村民参与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为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我市出台了《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项目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简化了项目审批流程,大大缩减了项目落地实施时间。目前,全市88个省定贫困村1269个自然村全部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1118个自然村已完成项目设计,583个自然村已进行工程发包或摇珠,466个自然村已动工建设,有34个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
根据省的要求,我市还积极谋划,选取沿山、沿海、沿河湖、沿重要交通干线以及沿旅游景区等具备有利条件的村庄,建设乡村旅游路线,大力推动阳东区、阳西县、海陵岛试验区、阳春市四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目前,阳东示范片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5个主体建设村已经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标杆。阳西示范片完成了大部分的工程项目建设。海陵岛示范片完成了规划设计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等前期工作,7个工程项目已全部动工建设。阳春示范片正在做总体规划设计和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等前期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积极谋划全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7月,《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体方案》出台,提出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10年时间将全市农村全面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扶持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近年来, 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品结构,重点推进优质稻、甜玉米、优质蔬菜及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优质”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牛、羊等草食动物发展加快,进一步优化了畜牧业结构。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截至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达54家,年销售收入达31.15亿元。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市目前共创建了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2个示范点,阳西县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市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34家,家庭农场439家。同时,我市还打造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班283期,培训人数超2万人,遴选确定技术指导员150名,科技示范户1500户。
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我市也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不断提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推进实施了一批精准可行、落地见效的帮扶项目。带动农户发展蚕桑、蔬菜、南药、花卉、生猪、山地牛羊等特色种养业项目2.5万多个,建成长效农业特色产业152个,共有10049户在家有劳动力贫困户受惠。
坚持精准方略和问题导向,各地、各帮扶单位、驻镇(街道)帮扶工作组按照“一户一策”要求精准制订规划和措施,全面启动了产业扶贫、劳动技能培训、光伏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工程。如阳春市岗美镇黄村村,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帮扶单位将种桑养蚕、生猪养殖和冬种马铃薯打造成扶贫主导产业,达到了“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的目标。
据统计,到2017年底,我市共有5.7万名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88个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03元,全部达到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0%以上,预脱贫的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09元。在2016年和2017年省对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市均被评为“综合评价好”档次。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和谐乡村
去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我市农村基层党的十九大代表、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党委书记梁鼓劲的先进事迹,以及他带领对岸村的先进做法,为中央、省和市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梁鼓劲担任该村党总支(党委)书记以来,通过抓党建、强班子,带领村民奔康致富,把昔日的落后村,变为了经济富裕村、精神文明村。
治理有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而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近年来,市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市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南粤党员先锋工程,积极开展“平安村”“法治村”“村民自治模范村”等创建活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确保乡村生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如阳西县织镇大泉村,是该县“一圈一核心”百里党建示范长廊首批创建点之一,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打造红色宣传阵地,探索“党建主业+”发展模式,党建工作与强产业、美乡村、富村民有机融合,让党建主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引擎。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兴盛乡村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风拂遍乡村大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受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4个;省文明委表彰的省文明镇5个、省文明村6个。
按照“一村一主题”,我市阳东区修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制作“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梦”等宣传专栏,营造浓郁的道德文化氛围。阳春市岗美镇马安岗村、隆岗村深入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张贴大型家风家训和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营造人人学家训,户户传家风的良好氛围。全市各村还积极开展“好家风家庭”等农村文明评选表彰活动,打造家风家训传承示范点,涌现出如“长寿之星”“公益之星”“文明家庭”“书香家庭”等一批先进典型。
完善长效机制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今年5月11日,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陈小山为组长、市长温湛滨为常务副组长的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政府每年安排80万元工作经费,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了19人,专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从市直单位选派4名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4个县(市、区)担任党委书记助理,协助书记专抓乡村振兴工作。
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制定了详细的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其中重大规划6项,重大措施44项,政策文件21项,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负责的重点任务,结合部门职责,分别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我市还起草了《阳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关于鼓励在职干部、退休干部回乡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通过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发力,合力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如农业部门积极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向省申报创建4个,其中2个已正式纳入2018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人社部门积极做好“粤菜师傅”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市人力资源综合训练中心已申报省级“粤菜师傅”培训机构,开设中级班和高级班共16个班次。
在精准脱贫方面,我市出台了《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26个,创新实施了具有阳江特色的“1+3”帮扶模式,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度和市、县、镇三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扶贫制度,落实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责任制度,成立了48个驻镇(街道)帮扶工作组,落实帮扶责任单位678个、驻村驻镇(街道)干部804名。
■ 策划/黄仁兴
■ 统筹/冯兆发 梁小可
■ 撰文/任绍华 林显军
■ 配图/梁文栋 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