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二十载闯出种粮新路

从“一粒米”到“一条链”,儒洞镇“种粮能手”易志强带领乡亲致富——

扎根乡土二十载闯出种粮新路

2025-11-03 来源:阳江日报

易志强检查水稻生长情况。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10月中旬,位于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的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边海丝苗米基地里,近千亩连片稻田已进入孕穗期,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新的稻香。“再有个把月,就是丰收的时候了。”稻田里,一位脸庞黝黑、身板笔挺的汉子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稻叶,仔细察看水稻长势。

他,就是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易志强。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记录着他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岁月。自退伍回乡以来,易志强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扎根乡土、辛勤耕耘,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新“种粮路”,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名副其实的“种粮能手”。

机械化+自动化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

二十年前,退伍后的易志强选择回到家乡边海村。当时,一些村民还在用传统的方法种植水稻,这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传统的耕作方式,辛苦一年,收入微薄,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他暗下决心,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普及机械化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产量。

“一定要学科技、用科技!”易志强查阅资料、上网学习知识,自掏腰包用退伍费购置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他埋头钻研、不断探索,硬是啃下了所有操作技术,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1年,易志强联合村民成立了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推行标准化、机械化与规模化的现代种植模式。如今,得益于政府资金支持,合作社陆续购入插秧机、收割机、烘干设备等大型农机20余台,从播种到烘干全程机械化;引入水稻育秧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线,在稻田里安装智慧监测设备,能够监测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等,利用高科技为农业安全、高效发挥作用。

“农忙时节就要‘抢时间’,有了科技农机设备,可以大幅缩短抢收抢种时间。”站在合作社加工中心的农机前,易志强说,“这些技术,放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现在,样样农机我都能熟练操作!”稻田里,不再是只有父辈们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正驾驶着先进的农机,成为这片田野上的新生力量。

推广优质稻种

精耕细作产“边海好米”

每天,易志强都会到田里转转,查看禾苗长势、检查病虫害……在他眼里,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与操作大型农机同等重要,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绣花功夫”。

机械化解放了人力,但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种”和“地”,易志强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推广优质水稻,实施精细管理。

边海村四季温和,依山傍水,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加上采用天然河水灌溉,为种植优质丝苗米提供了理想条件。与此同时,易志强也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种出的米口感特别好,市场销路不错。”易志强说。

合作社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省农科院等机构紧密合作,不仅引进了“19香”“象牙香占”等广东人爱吃的优质丝苗米品种,每年还持续试种新品种。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积极使用有机肥、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统一播种、施肥、除虫、技术措施等,提高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同时实行标准化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耕作。

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门口垌于2011年被农业部定点为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这里还常常组织观摩培训,易志强也将这套集良种、良法、良机于一体的种植模式传授给大家。

科学的管理改变了过去“大概、可能”的粗放管理模式,让种粮更有盼头。“施肥不再是凭经验‘一把撒’,病虫害防治也不再是见虫就打药。”易志强介绍,现在施肥用药更精准,成本得到控制,稻米更生态安全。

打响名特优品

联农带农增产增收

酒香也怕巷子深。种出了好稻谷,怎样才能卖出好价钱?

易志强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一亩优质晚稻按产40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能卖1600元。这400公斤稻谷能加工出200公斤左右大米,每公斤10元,能卖2000元。两者之间有400元的差价,去除加工费等成本,卖大米能多赚一笔钱。”

“要把边海村丝苗米的品牌打响!”在易志强的推动下,合作社打造“模饭稻”丝苗米特色品牌,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将优质的稻谷加工成晶莹剔透、包装精良的品牌大米,直接对接市场,并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将边海丝苗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阳西名副其实的名特优“土特产”。

品牌响了,路子宽了,易志强没有忘记乡亲。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合作社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有偿服务,并与农户实行订单种植收购,有效解决“卖粮难”问题,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在产业带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从最初的100亩扩大到1200亩,社员增长至120余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同时,村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实现就业,每年可获得约4万元工资收入。

作为一名党员,在边海村“边海红旗”精神的引领下,易志强还在思考如何让乡亲的日子更加富裕幸福。“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他期待依托美丽的稻田景观,开发观光旅游、农耕体验等文旅项目,让农田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