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阳江旅游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

数字化转型驱动下阳江旅游品牌升级策略探析

隆 斐

2025-11-03 来源:阳江日报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阳江旅游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本文基于阳江旅游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季节性失衡、资源转化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借鉴国内外文旅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营销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IP体系+数字平台+政策协同”三位一体的创新策略,推动阳江旅游品牌塑造与数字化营销深度融合,助力阳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阳江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阳江旅游正以“绿能之都”“海丝名城”为双定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格局。滨海资源是其核心竞争力,今年暑期全市接待游客455.3万人次,其中海陵岛以250.8万人次的接待量占据半壁江山,十里银滩、大角湾等经典景区与沙扒月亮湾等新兴景点共同形成滨海旅游集群。客源主要来自珠三角,并辐射至广西、湖南等周边省份。

在文旅融合方面,阳江展现出多元发展态势。广东海丝馆承载海上丝路历史记忆,“早安,阳江”文化IP以诗词楹联活化城市内涵,去年新增的10家3A级景区覆盖红色研学(潭簕红色展馆)、工业体验(张小泉景区)、生态休闲(程村红树林)等多种业态。2024年海陵岛旅游收入达63.9亿元,已成为阳江海洋经济的支柱之一。

然而,产业升级仍面临多重瓶颈亟待突破。季节性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海陵岛夏季单日最高峰游客达86万人次,冬季游客却寥寥可数,既影响服务质量也制约从业者收入稳定。资源转化与人才短板同样明显。南海Ι号文化价值未充分释放,疍家民俗缺乏深度体验项目,高端策划与数字运营人才匮乏,基层服务培训不足,导致康养研学等新业态培育滞后。此外,风电旅游等创新领域虽具市场潜力,但因配套缺失、产品单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滨海景观的协调发展仍需系统规划。

借鉴旅游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营销经验

国内外文旅品牌建设已形成“IP赋能+数字渗透”核心路径,为地方旅游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在IP打造方面,携程联合网易云音乐发起的“如歌的旅程”活动堪称典范,通过“一城一曲”征集模式,联动近200个目的地,收获3.5亿次话题阅读量与1.35万首原创作品,最终实现“以歌引客”长效传播效应。山东泉城欧乐堡则创新“红人+粉丝”生态协同模式,举办“JOY FANS节”,让达人与粉丝深度共创互动,不仅带动客流增长135%,更通过UGC二次传播形成品牌年轻化效应,这种“情感联结+场景共生”的IP运营逻辑,已在三亚“无忧之夜”等项目中得到复制升级。

数字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构建“流量聚合-内容转化-消费闭环”的完整链路。庆阳文旅的实践展现了县域品牌破圈的有效路径:通过借势“与辉同行”顶流IP开展3000万人次观看的直播活动,整合市县融媒与自媒体组建宣发矩阵,围绕“香约庆阳”等话题创造超10亿次阅读量,最终推动上半年旅游花费增长17%。新疆冰雪旅游的爆发则印证了精细化运营的价值,古道传媒采用“短视频+直播+达人矩阵”策略,为将军山滑雪场实现4539万GMV与10万粉丝增长,其150场直播、1291小时时长的深耕模式,以及60.9%的超高核销率,凸显了数字营销从“曝光量”到“转化率”的进阶逻辑。

特色IP体系是阳江旅游品牌破圈的关键

构建特色IP体系是阳江旅游品牌破圈的核心抓手,需立足“山海+文化+绿能”三重禀赋打造差异化标识。应以南海Ι号海丝文化为根基,联动“端午逆水赛龙舟”“高流河墟”等非遗资源,打造“海丝遗韵·漠阳风情”核心IP,借鉴“一城一曲”的共创模式,发起“阳江文旅主题曲”征集活动,让疍家渔歌、龙舟鼓点成为城市听觉符号。同时,依托600万千瓦风电集群与470公里海岸线,打造“绿能海岸”次级IP,建设风电科普馆、观景平台等设施,推动工业景观旅游化。IP运营需融入消费场景,如推出“非遗文创盲盒”、主题民宿等,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数字化营销应构建“平台中枢+场景渗透+矩阵传播”的立体体系,激活流量价值。以“海陵通”智慧平台为核心载体,扩容非遗展示、风电研学预约、红树林生态监测等特色功能,依托其5万日均访问量的基础,推出“滨海康养”“亲子研学”等定制化路线,通过支付优惠与商户评级提升转化率。在传播层面,构建“官方引领+全民参与”矩阵。市级媒体发布权威资讯,联动珠三角媒体扩大影响。发起“我拍阳江蓝”短视频挑战赛,鼓励游客分享风电景观、沙滩日落等内容,借助端午龙舟赛事千万级传播经验,激活UGC二次传播。

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营销的落地,离不开“政策赋能+业态协同”的长效支撑。政策层面需成立跨部门协调小组,统筹文旅、能源、发改等部门资源,将风电旅游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文旅明珠”建设规划,借助省级招商平台引入文旅投资,用于凌霄岩、春湾石林等老景区的数字化改造与新业态植入。产业层面推行“景区+企业+社区”模式,联合风电企业开发“能源科普半日游”,配套数字解说系统;引导周边村庄发展风电民宿、海鲜工坊,通过“海陵通”平台导流,实现品牌红利共享及乡村振兴。同时建立数据反馈机制,依据平台沉淀的客流与消费数据,动态优化IP内容与营销策略,实现品牌建设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政企社媒”协同构建全域文旅生态

健全政策与要素保障机制,是阳江旅游目的地建设行稳致远的基石。需成立由市政府牵头,文旅、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多部门组成的“文旅发展专项工作组”,将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营销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制定《阳江文旅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文旅专项基金,重点用于IP打造、智慧平台升级与人才培育。要素保障上突出“引育并举”,通过“大湾区文旅人才驿站”引进数字营销、品牌策划等高端人才,联合本地高校开设“文旅服务与数字运营”定向班,年培养200名本土技能人才,破解基层服务与技术运营短板。同时建立“文旅企业白名单”制度,对重点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政策倾斜,为产业发展注入稳定动能。

同时,深化“政企社媒”四方协同,构建全域联动的文旅发展生态。政府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海陵通”智慧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旅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客源地与目的地数据共享。联合珠三角文旅部门开展“山海相连·粤游阳江”区域合作,将阳江滨海、风电资源纳入大湾区精品线路。企业层面鼓励景区、酒店、风电企业组建“文旅产业联盟”,如推动“风电研学+滨海度假”套票,通过“企业让利+平台补贴”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社会与媒体层面激活全民参与,依托文旅志愿者开展导览服务,通过媒体专栏征集公众建议,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媒体助力”的协同格局,让阳江文旅品牌建设既有政策“硬支撑”,又有民生“软温度”。

阳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营销创新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丰富的品牌内涵、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手段,以及完善的保障措施和区域协同发展,阳江有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这不仅将促进阳江旅游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将为阳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阳江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