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江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联合出台《进一步支持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三方面推出11条举措,激发市场活力,构建高品质居住环境。
品质提升上,新政优化容积率计算,明确联排住宅建设比例,降低开发成本,丰富改善性住房产品。服务保障与金融支持同步发力,通过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化解项目“登记难”、盘活配建幼儿园等提升保障能力;公积金政策提额扩容,实行“又提又贷”“代际互助”,高层次人才贷款额度最高上浮3倍,首套与二套房贷享同等最高额度及20%首付比例,精准支持刚性与改善性需求。
这种将短期市场稳控与长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展现了城市治理者对“房地产与城市发展共生关系”的清醒认知。通过完善公共配套、支持绿色建筑、激励高层次人才购房,新政将房地产调控与城市功能提升、人才吸引有机结合,推动房地产从“单一居住载体”向“赋能城市发展”转变。唯有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与“城市服务属性”,才能实现行业、民生与城市发展的多方共赢。
10月20日,阳江市教育局印发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全面实施改革,有效期至2028年8月31日。
改革实行“全科开考”,涵盖12门国家规定科目,成绩以“分数+等级”呈现。语文、数学等10科计入学考总分,从1000分调为800分;艺术、信息科技以等级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语加试听说,理化生含实验操作,体育分值70分。招生采用“学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分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统一招生三类,优质公办高中不低于50%名额分配至各初中,倾斜薄弱、农村学校;规范自主招生,推动普职协调发展,保障随迁子女、港澳台居民子女及残疾考生权益。
教育改革绝非简单的分值调整,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重塑生态。一方面,需以“阳光招生”杜绝违规操作,清理加分乱象,守住教育公平底线;另一方面,要通过师资、硬件建设保障改革落地,避免政策悬空。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培养出兼具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人才。
刀博会作为中国五金刀剪产业的专业盛会,多年来一直是汇聚行业资源、推动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刀博会进一步创新,首次举办“刀博金奖”年度榜单评选活动,甄选年度卓越,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前期报名、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活动最终评选出4个奖项的年度榜单。其中,7家企业产品获得“匠心设计奖”,3家企业的材料获得“先进材料奖”,3家企业获得“数字领航企业”,3个品牌获得“出海先锋品牌”。
年度榜单通过细分奖项的设置,精准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行业树立了清晰的价值导向。它让“设计赋能”“材料革新”“数字转型”“品牌出海”成为产业共识,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创新领域集聚,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榜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也为消费者选择优质产品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升整个五金刀剪产业的市场认可度与品牌美誉度,增强中国五金刀剪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大放鸡水库西北地段、比华利山庄东侧9511平方米国有土地(3、4号地块)上建(构)筑物近日完成拆除。此次拆除工作不仅为城市发展腾出土地空间,更为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据悉,拆除的旧厂房片区原为阳江北山林场的生产区域,因建筑年代久远,结构受损严重,设施陈旧老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且其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处于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状态,与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据统计,此次拆除行动共释放用地9511平方米,将移交市土地开发储备中心进行收储。
此次行动的亮点在于“拆建”之外的“温度与章法”——征收办逐户沟通、妥善安置承租户,体现了城市更新“以人为本”的温度,避免了“重拆轻安”的矛盾;“三方制衡”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环保降尘措施,则展现了“依法依规、精细治理”的章法,让拆除工作既高效又安全,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阳春市与广州美术学院借“双百行动”合作,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规划,深挖当地文化、生态资源,盘活城镇空间。
广美组建师生团队深入各乡镇,打造春湾镇溶洞圩镇客厅、慈云岩绿美公园,八甲镇白马河滨水景观,永宁镇瑶族特色民居与露营基地等超20个规划项目、近百个方案,有的还入选省级优秀示范案例。艺术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阳春乡村的肌理,激发着乡村内生活力。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不仅方便了市民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也为地方的节庆活动和农产品展销提供了更优质的场地。
校地携手以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这是“双向共赢”的新范式。其意义有三:一是文化得到传承,将瑶族图腾、溶洞景观等地方符号转化为空间语言,既让文化认同有了载体,也避免了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二是人才得到培育,高校师生在“田野课堂”中积累实践经验,地方也借由合作储备了美育与规划人才;三是价值得到延伸,美学改造不仅提升居住品质,更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旅游吸引点、农产品展销平台,为乡村经济注入长效动能。
近日,我市举办了一系列以“非遗薪火筝心传承”为主题的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让更多市民群众感受到阳江风筝文化的魅力。
其中,“风筝进校园”活动在阳江一中初中部举行。学生们在活动中亲手参与风筝制作并现场放飞,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耐心与专注力。在风筝馆的“亲子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参与,阳江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梁玉泉现场演示并指导市民使用酒精灯烤制竹材,通过这一传统制作环节的亲身实践,加深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
这种活动是对非遗保护模式的一次生动探索。从文化传承来看,活动打破了非遗“静态展览”的局限,它通过进校园、亲子体验等形式,让阳江风筝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从文献记载走进现实。当学生亲手扎制风筝、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竹材烤制时,非遗便不只是“文化符号”,而是在动手过程中自然建立的文化认同,最终成为可参与的成长记忆,这种“沉浸式传承”无疑为非遗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近日上演暖心一幕。来阳江交流学术的巴基斯坦友人萨利米克,为感谢护士徐贤贤全程用英语协助其妹妹就诊,当场手写英文感谢信,直言感受到医院工作的高效与人性化。
原来,当萨利米克带妹妹就医,因语言障碍一时手足无措的时候,值班护士徐贤贤主动上前用英语沟通,陪同他完成挂号、问诊、CT检查,并联系医生会诊。考虑到兄妹俩看不懂中文,她代取药之后,还在药盒上用英文标注用法用量。
据悉,徐贤贤2019年因接诊外国患者遇语言难题,便利用休息时间自学英语,以更好地服务外国友人。
这件事看似是个体的暖心举动,实则彰显了医疗服务的本质与职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徐贤贤因一次沟通困境萌生学习想法,用休息时间提升英语技能,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意识与“服务至上”的职业追求,正是当下各行各业从业者需要践行的精神。在医疗领域,这样的个体实践若能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必将推动更多医护人员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助力医疗服务向更精细化、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 文/项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