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对岗位和专业的热爱、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是我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源泉。”近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工匠面对面活动上,荣获2025年“大国工匠”称号的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阳春新钢铁”)连铸首席技师郭春光分享了从“一窍不通”的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历程。
31年来,郭春光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耕连铸技艺,从“0”突破到“1”,再从“1”发展到“100”,以每分钟5.73米创下国产连铸机小方坯连铸拉速的最高纪录。他见证并参与了连铸机从进口到国产,从手动到自动,拉速从每分钟3米到5米以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产业工人的拼搏创新推动中国连铸技术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1994年,在技校毕业的郭春光来到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连铸工人。虽说是连铸工人,他对连铸却“一窍不通”。面对买回来的连铸机,没有领入门的师傅,大家看着机器发愁,没有任何操作经验。工人尝试各种方法摸索生产流程,希望能够稳定地生产出钢坯。即使连铸工人拼命苦干,但苦于没有技术支撑,连铸部门整整三年没能实现达产。
“经常因为一些小失误,出现故障。”谈起31年前艰难摸索的场景,郭春光还历历在目,工人操作失误漏出的钢水,几乎有半个人高。而且,工人对连铸机的维护保养、工艺操作不熟练,厂里的连铸作业面临成本高、效率低、事故多的难题。
接连的失败,让这群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连铸事业的工人备受打击。“读不懂机器”的困境,让工人既失落又无奈。连铸机属于舶来品,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产的连铸机已经逐步取代进口连铸机,可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那时,我逐渐意识到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走出困局,真正地自立自强。”郭春光说。
如今,走进阳春新钢铁的连铸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看不见几个工人,机械设备不停地有序运转,钢坯不间断地生产出来,郭春光不禁感慨:“从当年的‘混乱’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这条路是用血汗铺出来的。”说罢,郭春光挽起袖子,露出了身上的伤疤,笑了笑:“当年,大部分连铸工人都被烫伤过,都是这样摸爬滚打过来的。”
如何才能真正地掌握连铸技术?这是郭春光这批连铸工人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时,在嘈杂闷热的连铸车间里,常常会因操作失误而起火;因设备管理不到位而漏钢水;因员工拿错工具出错。一连串的事故,让公司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掌握连铸技术,光靠自己“关在家里摸索”是不行的,得去外面学习成熟的技术。
为了“取得真经”,公司甚至停产派出技术骨干去其他公司学习管理经验和技术。郭春光成了“求经”团队的一员,1996年,跟随公司团队来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学习。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连铸车间让郭春光眼前一亮,工作流程井然有序,钢坯生产稳定高效。
了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生产工序和技术后,郭春光的生产观念也开始转变:关注生产以外的机器维护与团队管理。从以产出为中心的粗放式生产到以设备维护和技术流程为中心的精细化生产,这不仅仅是连铸技术的升级,更是生产理念的转变。
工人学习回来后,公司开始制定车间的管理制度,明确操作流程与工具摆放。工人懂得自己负责的工序后,工作井然有序,事故发生的频率自然越来越低,生产逐渐走上正轨。
“过去,国产连铸机依赖国外设计图纸,存在诸多不适配问题,我们操作过程中,工艺和设备总是‘打架’。”在推动连铸机工艺发展的道路上,郭春光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磨合工艺与设备,用技术推动连铸机工艺发展,见证并参与了连铸机从机械化迈向自动化,再到智能化发展阶段,他希望连铸机能够实现无人化,用技术引领钢铁行业的未来。
近日,郭春光在阳春新钢铁的连铸生产车间,看着自动化浇钢设备若有所思。他在浇钢工序上干了3年,工作时要全神贯注地盯着钢水流下来的变化,上个厕所都要提前协调工友来接手工作,每天弄得又累又脏。现在,工人远离了钢水,坐在办公室通过智能化设备,就能准确获悉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值。“我们可以穿得干干净净地当产业工人,这就是进步!”郭春光笑着说。
2009年,郭春光调到阳春新钢铁,负责建设连铸车间和培训员工,主持阳春新钢铁炼钢厂3台连铸机的设计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连铸工人掌握了连铸工艺基本生产工序,公司也实现生产正常化,但阳春新钢铁连铸技术与国内顶尖生产车间及国外技术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车间小方坯连铸机的拉速R9米连铸机拉速只有每分钟3米,R8米连铸机拉速只有每分钟2.5米,效率低,达不到生产需求。
连铸机负责将液态的钢水生产成固态的钢坯,位于钢铁生产线的中间环节,拉速是衡量连铸机生产效率的重要参数,拉速越高,表示每单位时间内拉出的钢坯越多。当时,公司的连铸机拉速,既难以承受上游钢水的“投喂”,又难以满足下游工序的需求,成了公司生产线的瓶颈,要进一步释放炼钢产能,必须提高连铸机拉速,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哪里有堵点,就要打通哪里。”郭春光表示,公司过去从“0”突破到“1”,掌握了连铸技艺;现在要从“1”发展到“100”,让连铸技术从借鉴、复制、粘贴,走向自主创造。为了“啃下”这块技术“硬骨头”,郭春光尝试了各种方法提高连铸机的拉速,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将眼光打开,与国内大型的钢铁公司和研究所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2018年,郭春光与中冶连铸设计院合作开发,研发均匀冷却型铜管在连铸机上的应用,完成了均匀冷却型铜管的研发升级改造。他从提速辅助条件的开发着手,优化结晶器保护渣的润滑传热效率,使均匀冷却型铜管从开始试验的不断漏钢,快速过渡到现在的连铸机稳定生产状态。
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造,郭春光将连铸机拉速稳定在每分钟4米以上,达到国内同类型小方坯连铸机拉速和效率第一的水平。2019年7月,郭春光又成功将连铸机拉速提升至每分钟5米,创造了我国小方坯连铸拉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公司的突破,也是中国连铸技术的突破。”郭春光说。
接着,郭春光团队历时15个月完成多个项目改造和优化,使公司连铸机以每分钟5.73米的超高拉速打破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巩固了阳春新钢铁小方坯连铸拉速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地创新提升,现在的连铸环节成为阳春新钢铁生产线的“领跑者”,由“短板”一跃成为“长板”,不断推动上下游工艺创新升级,带动整条钢铁生产线提效率增产能。
“接下来,我们要实现智能化,生产出更稳定的高品质产品。”郭春光瞄准新目标,又一头扎进“钢铁一线”。这正如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走,要有开拓与突破的勇气,也要有创新与超越的精神,我国的工业发展才能不断前进,走在世界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