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入 坑 ” 保健品,近十年花费三四十万元

老人因何“迷上”保健品?记者暗访揭秘其中套路

七旬老人“入 坑 ” 保健品,近十年花费三四十万元

2020-09-22 来源:阳江日报

(资料图片)

“我母亲近10年被人诱导购买保健品大约花了三四十万元。”近日,市民王先生向本报“民生热线”反映,其年逾七旬的母亲多年来深陷保健品泥潭难以自拔,他和家人无计可施,甚是苦恼。记者了解到,像王先生母亲一样“迷上”保健品的老人还有不少。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套路”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暗访调查。

市民反映

老母亲十年购买数十万元保健品

几天前,王先生的母亲开口向他要款4.8万元,细问才知道又是打算拿去购买保健品。“这是要款最多的一次。”王先生告诉记者,近10年来,母亲把她的退休金和父亲生前攒下的钱几乎都花在购买保健品上,总共花费了三四十万元。

“刚开始拿几盒蜂胶胶囊回家,包装盒上写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老人每天吃几颗。”王先生起初并不以为然,后来母亲越买越多,越买越贵,2万多元一张的发热床垫,6万多元一个的干蒸小木屋……

“这种辅酶Q10软胶囊卖598元一瓶。”王先生指着桌子上的保健品逐一向记者介绍,娃娃鱼蛋白多肽口服液是5000多元100支,蜂胶软胶囊是几百元一瓶。记者拿起一瓶辅酶Q10软胶囊观察,其净含量是24克,瓶子上的保健功能仅写着“增强免疫力”。而记者通过淘宝、京东、百度等软件去搜索,却查不到上述产品。

王先生介绍,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向其母亲推销这些产品时表示对缓解糖尿病、保护心血管具有显著作用,而包装上却只写着“增强免疫力”的功能。王先生拿着这些产品到相关部门进行查询,发现这些产品的生产批文均已过期,有的甚至已经过期4年多。

说起老母亲一步步陷入保健品销售陷阱的过程,王先生表示,保健品公司会不定期为老人组织饭局、旅游等活动,平时还会给老人赠送米、油、面等食品,并通过聊天、接送老人出入等一系列“无微不至”的照顾吸引老人的关注。“老人吃了这些产品,可能是出于心理作用觉得身体舒服了,进而对这些产品深信不疑。”王先生告诉记者,其母亲长期食用后觉得病痛有所缓解,有时犯病宁可吃保健食品也不愿就医。另外,老人购买保健品时都是现金交易,也没有任何票据返还,万一出什么问题,也很难取证。

记者了解到,像王先生母亲一样“迷上”保健品的老人还有不少。市民林小姐告诉记者,她80多岁的奶奶瞒着家人购买了许多保健品。刚开始时,是附近的老奶奶带着她奶奶去听健康讲座,还有免费的泡脚、按摩服务,走的时候还免费送米、送油。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大打“亲情牌”,以取得老人的信任。几次之后,销售人员摸清老人家庭情况后,便上门接老人去酒店喝早茶,这时才开始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几年下来,林小姐奶奶购买的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已经有好几万元。

市民吴女士表示,她60多岁的母亲也是沉迷各种保健品和保健器械,家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据吴女士介绍,起初是其父亲先被人带去购买保健品,几年前父亲中风后,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找到她母亲,刚开始也是带老人去听健康讲座,听完还送礼品。她母亲第一次去听讲座,就拿回一个电饭煲。在取得老人信任后,销售人员就接老人去酒店喝早茶,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她母亲时不时买回来一些海参、藏红花等保健食品,动辄好几千元,之后还买了一个1万多元的净水器、一张2万多元的发热床垫……前后估计花了近十万元。

“买了产品就可以成为会员,买得多会员级别就高,经常会有各种小礼品送。销售人员都很热情,不叫叔叔阿姨,都叫‘爸妈’。还组织老人出去旅游,食宿交通全免费,有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平时很孤单,这些套路确实很容易让人陷进去。有的老人手头比较宽裕,成为‘优质客户’后,更是受到业务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王先生表示,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和宣传力度,让老年人不再受骗。

记者暗访

保健品店专盯有退休金的老年人

在王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王先生母亲经常“光顾”的保健品店。这家店位于市区狮子山市场附近的一条小巷,店名为“德×康无糖食品”,店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血压、血糖测量仪器。王先生表示,店员通常是通过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等方式,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保健食品。

记者看到,该店最外面的货架上摆放的是中老年燕麦片等普通商品,靠里的货架上摆放着辅酶Q10软胶囊、蜂胶软胶囊和海豹油胶囊。记者向店员咨询,表示想为家里有糖尿病的老人购买一些无糖食品。一开始,店员向记者介绍二三十元一袋的中老年燕麦片,接着就问老人有没有在吃降糖药?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店员才转身向记者介绍靠里货架上的蜂胶软胶囊和海豹油胶囊。蜂胶软胶囊一瓶标价744元,一盒3瓶为2232元;海豹油胶囊一瓶429元,一盒3瓶为1287元。店员还特意询问记者,家中老人有没有退休金?并表示:“没有退休金的话,很难保证长期吃下去,因为很少子女会给老人买这些产品。”

虽然外包装上写着“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但店员还是表示,吃这个保健食品可以降低血糖。“结合降糖药吃,一个月立马见效。”店员称自己也在吃,效果非常好。店员还指着坐在店里的一名银发老伯说:“他原来有高血压,以前150mmHg,吃了这些胶囊降到了130mmHg。”银发老伯也顺势搭腔说,他一直在吃这个蜂胶软胶囊,效果很好。银发老伯表示,他已经在这里买了几万元的产品,包括一张2万多元的发热床垫。

讲到床垫,店员又把记者带到隐藏在该店柜台后面的一个小间。记者看到,小间里放着一张1.5米宽的床,床上铺着一张发热床垫。该店员表示,这是“紫石”(音译)床垫,插电后,床垫上的“小石头”就会发热,躺在上面睡觉的时候,能够疏通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对腰椎病、颈椎病等众多老年人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据店员介绍,一张1.5米宽的床垫售价为26800元。

记者还留意到,该店墙上贴着一份“德×康俱乐部爱心指数”的表格,竖列是姓名,横列是时间,上面写着11个人的名字,每人每天都有“5、10、15”等数字,疑似是老人的购物积分。

另外,墙上还贴着一张大红海报,主题是该公司“12周年庆典暨穿越时空蟠桃盛会”。内容显示:该公司将在10月举办“相会神话,乐享人生”主题盛会,致力为顾客亲人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身心康养大平台。包括“星级酒店、皇室般享受”“西游神话、取养生圣经”“蟠桃盛会、快乐赛神仙”“荣誉表彰、穿越玩古今”“爱心传播、健康火炬手”等10大活动亮点。

部门提醒

购买保健品要“一看二查三辨”

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长期存在的顽疾,受害的是一些老人、病人,社会反映强烈。整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一项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任务。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帮助消费者科学理性选购保健食品,防范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违规行为,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防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的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在保健食品识假防骗应主要关注:一看销售场所资质。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二查外包装和说明书。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产品相关信息,做好“四不”——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三辨广告和宣传内容。科学、理性看待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

为提高广大市民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该局9月起至10月底在各大农贸市场、大中型综合商超以及人流密集的文化广场,举行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认为老人上当受骗的往往都是老人的子女,老人一般都不承认自己上当受骗。大多数老人起初是被免费礼品和讲座吸引去的,久而久之就掏钱买保健品。一些不良商家不会在店里摆放过多保健品,卖给老人的保健品只收现金,也没有任何发票和收据。

对此,该负责人提醒,老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械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产品,并应先与子女商量沟通,切勿贪图便宜或听信他人传言,盲目购买。


▲△记者手记

让陪伴代替保健品是最好的良方

上述例子只是众多保健品购买者中的缩影。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需求,各种保健品商家纷纷编织美丽的谎言,盯上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其中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特别突出。在层出不穷宣传营销洗脑中,有些人沦陷了。

大多数老人起初都是被免费礼品和讲座吸引去的,这时销售人员就会大打“亲情牌”,给老人洗脚、按摩,带老人去喝茶、旅游,取得信任之后,老人基本上就言听计从了。老人“迷上”保健品,除了对疾病的畏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情的缺位,特别是一些独居老人,他们的孤独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时候,保健品销售人员趁虚而入,被老人视为“亲人”,尤其在对保健品深信不疑时,子女的反对和责备会让老人与子女更加疏远。

因此,子女在发现父母陷入保健品销售陷阱时,需要耐心说服、帮助与疏导,不能求之过急。子女要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多与父母沟通,让老年人培养兴趣爱好,过上丰富的晚年生活。子女也要尽量教会父母如何区别保健品和药品。

其实,老年人购买的也许不是保健品,而是陪伴。

■ 策  划/民生新闻部

■ 撰  文/ 本报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