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殴、孤立、嘲弄、流言诽谤……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是阳光、纯洁的地方,但近年来网络、媒体屡屡将校园的阴暗曝光出来,甚至网络暴力也成为新的校园欺凌行为,令人惊愕。近日,广东省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前所未有地将校园欺凌进行细化分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如何防治,我市学校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家长应当如何处理?本报全媒体记者展开了调查。新规出台明确分类预防治理欺凌防治有据可依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官网挂出13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

向校园欺凌说『不』

本报全媒体邀多方探讨校园欺凌防治;远离校园欺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2018-11-30 来源:阳江日报

斗殴、孤立、嘲弄、流言诽谤……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是阳光、纯洁的地方,但近年来网络、媒体屡屡将校园的阴暗曝光出来,甚至网络暴力也成为新的校园欺凌行为,令人惊愕。

近日,广东省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前所未有地将校园欺凌进行细化分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如何防治,我市学校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家长应当如何处理?本报全媒体记者展开了调查。

新规出台

明确分类预防治理

欺凌防治有据可依

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官网挂出13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该实施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根据该实施办法,起侮辱性绰号、损坏他人财物、发表侮辱人格言论等都属学生欺凌。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成立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对欺凌事件进行认定和处置。学校可以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采取一种或多种惩戒方式,事件严重的情况下,欺凌者或被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有了明确的释义和界定,防治校园欺凌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尤其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行为,比如起侮辱性绰号到底算不算欺凌,实施办法进行了解释。”杨仕江是市阳光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经常在学校开展校园欺凌讲座。他表示,实施办法的一大亮点是,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分类。

杨仕江认为,目前在许多地区,校园欺凌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实施办法的出台,针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进行了剖析,有利于在家长、学校和社会间形成共识,推进防治欺凌的体系建设。

此外,实施办法加重了惩戒的分量。根据该办法,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个 案

初中女同学打抱不平反被恐吓孤立

小徐(化名)在市区某中学读九年级,性格内向,体格瘦弱。从七年级开始,持续近两年,她被身边同学实施言语暴力。

事情起源令人惊讶。同班的一名女生因为疑似患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负,心地善良的小徐常常照顾这名女生,逐渐也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七年级上学期,小徐的同班同学在宿舍吸烟被老师发现,大家都传是小徐告密,这件事成为了欺凌导火线之一。

连带同班那个女生,班上的同学给她们俩都起了绰号;考试成绩好就被大家说是作弊,成绩差就遭遇同学嘘声;作业本交上去了曾被人偷拿出来,撕烂了扔在教室角落……一件小事都会让小徐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一开始是班里的几名男生起哄参与,后来发展到有女生也加入进来,他们对小徐进行欺凌。

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两年。小徐曾向家长求助,但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严厉的父亲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责怪她吃不了苦。班上老师了解情况后,也会帮助和保护她,起初情况有所好转,但后来老师的管教似乎也效果不大。只有在老师面前,其他同学对小徐的欺凌才会有所收敛。

由于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和惊吓,小徐在学校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还经常有头痛、胃痛等生理性痛感,月经不调,精神颓靡,多次去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病理上的问题。后来,学校和市阳光青少年服务中心介入,制止了欺凌继续发生,家长为小徐办理了转学。

因为看起来“嚣张”遭同学殴打抢劫

许某和费某是市区某中学的同校同学,费某有一辆助力车,在同学当中非常“拉风”。2018年2月27日下午,被告人许某和校外的朋友陈某、林某和宋某(已不起诉)、阮某(已不起诉)、赵某(在逃,另案处理)等5人(均是学生)在市区某中学门口的一间小食店聊天,许某想到同学费某经常骑着助力车上下学,看上去很“嚣张”,于是提出一起去抢劫费某的助力车,其余几人一拍即合,均表示同意。

3月1日18时许,许某、陈某、林某等6人守在学校门口,准备抢劫费某的助力车,但找不到费某,就找到了平常与费某关系密切的同学陈某某(已不起诉),要求陈某某约费某到指定的地点。陈某某明知许某等人要抢劫费某的助力车,因为害怕被许某等人殴打,又担心被费某怀疑,就提出了等其约费某过来后,要许某等人假装对自己一并进行殴打,许某等人表示同意。

随后,陈某某通过微信把费某约到了事先约定的地点。宋某、阮某就将陈某某拉到旁边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佯装对其实施殴打。被告人许某、陈某和林某则分别用扫把、摩托车防盗锁等对费某进行殴打,将费某的头部等多处打伤,并抢走了费某的助力车后逃离现场。案发后,6名行为人的亲属对被害人费某进行了赔偿,并取得了费某及其亲属的谅解。

经鉴定,被害人费某的损伤程度评定为轻微伤,被抢的助力车价值人民币1450元。江城区人民法院于2018年9月1日依法作出一审判决,许某、陈某和林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最高刑期为一年。

据了解,在阳江中小学校园,这样恶性的校园欺凌事件虽然是少数,但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观 点

警惕冷暴力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

“打架斗殴一般会马上得到处理,但冷暴力往往被忽视。”杨仕江告诉记者,调查数据和他们的服务经历证明,侮辱性绰号、语言暴力、排斥同学和集体孤立,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

但在现实当中,一些人出于孩子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等因素的考虑,对冷暴力的处理往往举重若轻,甚至将之理解为“闹着玩”。杨仕江表示,这类冷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不容忽视。在欺凌发生之后,如果没有对实施欺凌者进行教育、惩戒,没有及时抚平被欺凌者的创伤,被欺凌者心理的愤懑和仇恨往往会长时间伴随,可能演变为暴力行为。

作为关键人物的老师和家长,如果态度模棱两可,也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中指出,孩子之所以在受欺凌后默默忍受,首要原因就是对大人尤其是对老师缺乏信任。在该报告中“你会把你被欺凌的遭遇告诉谁”的问题下,30%的孩子选择不告诉任何人,只有不到10%选择“告诉老师”。

“在我们工作当中,真正接触到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很少,一开始确实会伴有玩笑和打闹的性质。”杨仕江认为,当某个孩子向老师或者家长反映自己被欺负,都应该认真对待。孩子对“大人”的信任,是校园欺凌防治重要的途径。

他说,欺凌行为很容易形成重复性的习惯,从个体蔓延到群体。如果欺凌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和危害,接受到惩戒,基本上可以杜绝恶性欺凌事件的发生。

防 范

家校融洽沟通是防范校园欺凌的关键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目前不能只盯着学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陈厚瑶认为,校园欺凌的防治,要贯穿于教学管理、学生品德教育、老师专业素养和家校沟通合作各个环节。

在老师层面,学校应强化师德教育和管理,将校园欺凌的防治纳入教学管理工作,并让老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政策和应对方式有科学的认识。“不论上课或者值班巡查中,老师发现学生有污言秽语或者矛盾争执,都要及时制止,与学校欺凌专项治理小组沟通。”

在家长层面,学校要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如发现有违规行为,邀请家长共同教育和监督。一些学校目前试行三级家委会制度,当学生将校园欺凌告知家长,家委会与学校防范欺凌委员会就能迅速介入事情,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融洽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贯通,是解决校园欺凌的关键一环。”陈厚瑶认为,当校园欺凌出现时候,双方家长和学校站在一起,共同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教育和跟踪,问题的解决是相对容易的。

在学生层面,通过开展“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法制教育宣讲、海报宣传等,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全面的了解,知法懂法,懂得保护自己。

记者了解到,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教育部门以及各中小学都设立了防治欺凌工作机构,并都公布了接受学生咨询和举报的联系方式,学生遭遇或者目睹欺凌事件发生,可与学校防治欺凌工作机构联系。此外,市阳光青少年服务中心是共青团阳江市委主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心理、卫生保健和教育咨询等服务,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拨打12355阳光服务平台寻求帮助。

提 醒

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也属于欺凌

实施办法出台后,“给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最受舆论关注。在网络上,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有过被起绰号的经历,有些甚至“至今心理都还有阴影”。

“当孩子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对心理的伤害也就形成了。”杨仕江表示,侮辱性绰号被界定为校园欺凌,之所以广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存在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在判断这一类行为时,缺乏统一的是非标准,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模棱两可,往往还被视为只是“闹着玩”。

陈厚瑶说,当学生向老师、家长反映的时候,就说明是在意这个事情的,已经给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对于学生表达出的不满,老师和家长必须介入,防止伤害继续发生。“也有学生给我起绰号,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亲近,如果学生之间没有芥蒂,双方都接受,我们还是要包容。”他说。

老师在日常看到学生之间有起绰号的行为,也要多加留心,如果判断是不适当的,带有嘲笑、侮辱性质的,一定要及时加以制止。

有家长表示,自己上学时候也被起过“难听”的绰号,感觉很伤害自尊心。如果小孩提出来,一定要联系老师及时处理。但也有些绰号是无伤大雅,甚至是有褒奖的意思的,则要保护孩子这种善意的幽默感。

■ 策划/梁小可 ■ 撰文/林显军 刘 空 任明皓 ■ 制图/廖正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