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田迈进象牙塔,握镰刀的手拿起了粉笔

​陈定国:改革开放让我叩响“命运之门”
2018-11-08 09:35:34 来源:阳江日报

图:陈定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运因此而改变。也就是在这一年,31岁的陈定国和570万有志青年一样,怀揣惊喜奔赴高考考场,叩响了“命运之门”。风云激荡40年,陈定国的命运和时代的鼓点紧紧扣在了一起。“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高考,我可能一辈子只能种田,闲散时间干干木匠和泥水活。”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陈定国“洗脚上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扬鞭执教27载,他见证了阳江教育事业的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改革开放元年参加高考 31岁“老三届”圆了大学梦1966年,19岁的陈定国在阳江一中高...

从稻田迈进象牙塔,握镰刀的手拿起了粉笔

​陈定国:改革开放让我叩响“命运之门”
阳江日报

图:陈定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运因此而改变。也就是在这一年,31岁的陈定国和570万有志青年一样,怀揣惊喜奔赴高考考场,叩响了“命运之门”。风云激荡40年,陈定国的命运和时代的鼓点紧紧扣在了一起。“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高考,我可能一辈子只能种田,闲散时间干干木匠和泥水活。”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陈定国“洗脚上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扬鞭执教27载,他见证了阳江教育事业的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改革开放元年参加高考 31岁“老三届”圆了大学梦

1966年,19岁的陈定国在阳江一中高中毕业,因为文革爆发,数理化成绩拔尖的他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只能回老家雅韶镇潮蒲村务农。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时,他正利用农闲时间在阳江县城做木工,“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惊喜’,因为社会又开始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了。”陈定国家族曾出过好几个大学生:两个舅舅一个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大,一个1961年在湛江农学院毕业,三叔则是民国时期的岭南大学学生,他们都劝陈定国参加高考去读大学。当时31岁的陈定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又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根本没时间复习。“参加1977年的高考是无论如何来不及了,只能来年备战。”说是备战,其实直到进考场前半个月,他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走出学校10多年后,陈定国再次捧起书本,东拼西凑找点练习题做做,“发现很多题目自己还有解题思路。”他的高考成绩很好——336分,当时阳江最高分380多分,这个分数完全可以填报更好的学校,但陈定国最终选择了当时的雷州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一来是自己对老师这个职业很尊重,二来当时考虑到年纪也大了,有两个孩子要照顾,不宜离家太远。”1978年10月,陈定国如愿以偿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两个月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学校条件很艰苦,教室都是用草棚搭的,学生戏称为‘抗大’。”陈定国说,当时的学生中既有十五六岁的“小朋友”,也有三十四五岁的“老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师生们对未来都憧憬满满、信心十足。大学三年,陈定国一去就是一学期,只有寒暑假各回家一次,“作为‘老三届’,终于圆了大学梦,那是一段永远值得怀念的求学时光。”

农村中学盼来科班教师 一个班教出20多名大中专生

1981年,陈定国学成毕业,分配到家乡的阳东大沟中学教高一数学。“主要是自己想回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里的五亩责任田还靠我耕种。”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拿着42元的月薪,在旁人眼中他算是找到了“铁饭碗”。“一家七口人的口粮还得仰仗这五亩水田,父亲卧病在床,工资只能帮补家用。”建于1942年的阳江县大沟中学(1984年改为阳东中学)是一所老校,也是陈定国的初中母校。陈定国来这里任教之前,这所学校的教师基本都是恢复高考前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带来了一股新风,无疑也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水平。

陈定国回忆说,那个年代的中学生非常刻苦,学习完全不用督促,深夜12点还在教室自习,得老师强行将他们赶回宿舍休息。“自己是农民出身,当时只想尽心竭力给这些农家子弟传授所学。”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改变命运几为全民共识,“全校师生朝气蓬勃,攥着一股拼劲。”1987年,陈定国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加上中专,那年全班50多人考了20多个大中专生,在当时,这算很好的成绩了!”时隔30余年,陈定国仍然难掩兴奋,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地给记者算着学生考上的高校: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华东地质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做教师后还有一点变化就是:陈定国的口粮由国家配给,每月27斤口粮,在当时来说,“吃国家粮”是让人艳羡的四个字,可以说,陈定国个人际遇的改变,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牢不可分。

见证阳东一中的成长

亲身感受40年来教育的迅猛发展

坐落于阳东区东城镇育才路1号的阳东一中,如今已有26年历史,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出迈进高等学府。“学校新建之初,周围光秃秃全是山,可谓是一片荒凉。”1991年奠基、1992年落成招生,阳东一中在一片山岭中拔地而起,首批便招生4个班、224人。阳东一中落成招生时,陈定国在东平中学任代校长、教务主任,但他一心想“多培养出几个大学生”,主动申请调到阳东一中,1993年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阳东一中教高二。“那时不仅全县上下,省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建设。时任省长朱森林、省教育厅厅长许任之先后莅临学校,师生们铆足了劲要在高考一炮打响。”不仅如此,阳东一中当时还创下一个全市首次:在《人民教育报》刊登招聘广告,面向全国招聘教师。“河北、河南、湖南、江西、广西和贵州等省份,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齐聚阳东一中,那年高考能开门红,优秀的师资是一个重要原因。”1995年高考,阳江文科状元花落阳东一中,陈定国所带的文科班数学成绩全市第一。

在阳东一中,陈定国一干就是15年,直到2008年在副校长岗位上退休。“改革开放40年了,我参加高考也正好40年。”陈定国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他的家族中,他这代人就他一人上过大学,但现在自己包括亲戚的子孙,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就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的最真实写照。”虽然大学生早已没了“天之骄子”的光环,但陈定国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要继续普及,同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一个家庭供小孩上完大学,成本很高,如果不能很好地就业,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就会影响群众对教育的信心。”如今的陈定国退休已10年,每天坚持步行10公里的他精神矍铄,虽已年过古稀却热衷赶潮流:开通了微信、买菜刷二维码,手机唱歌软件上,他已唱了200多首歌,“大部分是情歌,我这个人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或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陈定国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旺盛的热情。“知识,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它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将伴随人的一生。”

人物 点评

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陈定国的人生轨迹,和国家前进的路径高度吻合。40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成就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也让农民子弟陈定国圆了大学梦。时代洪流中,唯有拼搏者能勇立潮头,亦只有坚定目标者能收获成功。“选择一份职业就要踏踏实实做好,高考前我做农民如此,大学毕业后做教师也如此。”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在平凡岗位上专注做好一件事,也不能不算是一种成功。

1978年,阳江地区考上大学的仅有200多人,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000多。像陈定国一样,这些迈进大学知识殿堂的学子,也将继续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辉煌,书写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 策划/黄仁兴 杨国华

■ 统筹/费先霞 ■ 撰文/刘云鹏 ■ 摄影/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